湖里:特区发祥地 改革开放再出发
说到厦门经济特区,我们第一个得提的是特区发祥地湖里区,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当时特区仅限于湖里2.5平方公里的范围,叫作“湖里出口加工区”。我们来看几张照片。
第一张叫作“特区第一炮”,这是1981年10月15日,原湖里生产大队竹坑湖旁边的一座山丘,也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当中,最为出名的一次爆破,现在,在最早的2.5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起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记录着厦门经济特区建立的点点滴滴。
第二张照片,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湖里工业区,那时这个片区盖了不少厂房,引入了很多企业,3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很多厂房已经空置,现在的厂房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我们一会也能在新闻中看到。
来看最后一张照片,这是厦门的一处海湾,照片上看都是围堰、滩涂、农田,根本没有什么建筑,让你猜一下,这是哪里呢?
算了,还是公布答案吧,就是这里,厦门的城市新客厅——五缘湾,是不是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其实,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就在特区建设的40年间完成……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王玉琨的镜头,到湖里区去找找答案。
记者 王玉琨:湖里,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1981年10月15日,特区建设的第一声炮响在这里响起,也拉开了厦门腾飞的序幕。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 更好些”,当年,邓小平同志就是在这栋建筑的二楼,写下了这句送给厦门的寄语,而现在,这里也成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邓小平同志对特区的这句祝福,也激励了当时的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激情,为特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初的经济特区,只有湖里的2.5平方公里,在这片充满了希望和热情的土地上,一栋栋厂房破土而出,建起了特区最初的样貌,这些厂房又吸引着一家家企业的入驻。
华美卷烟厂、东南铝业等一大批企业的投资开业,特区的工业发展迅速腾飞,产业聚集吸引了大量从外地来厦门打拼的人,这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特区的发展从那时开始就走上了快车道。
近40年过去了,包括华美在内的很多企业继续在厦门开疆拓土,转型升级,但特区不会忘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曾经是华美卷烟厂的锅炉房,工人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和热情。现在,他是一家工业风的咖啡厅,年轻的特区人,在这里碰撞他们的想法和创意。有空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坐坐,和朋友聊聊天,你的下一个好点子,也许就在这杯咖啡里。在特区,喝咖啡可不仅是白领们的专利,村民们也可以享受这样惬意悠闲的生活。这里是枋湖发展中心,曾经枋湖村的村民们都成了这里的股东。
购物中心、公寓楼、写字楼、医院,在十年前,这里还是特区的一片城中村,居民们在改革中求变化,拿出自家的土地入股,由社区成立企业,统一规划,统一运营。
记者 王玉琨:从2011年到现在,枋湖发展中心已经成为全厦门最大的集体资产高收益项目,整个社区的集体资产翻了100倍,而社区居民年底能拿到的分红也超过了2万元,日子可以说是越过越好了。前面就是五缘湾了,那里是厦门的新客厅,我们继续往前走。
记者 王玉琨:一走进五缘湾湿地公园,熙熙攘攘的城市就慢慢安静了下来,这里是我在湖里区最喜欢的地方了,他也被称作厦门的城市绿肺。看,这里有很多黑天鹅,远处还有白鹭,在湿地公园里,你可以看到几十种的珍稀鸟类,包括最美小鸟栗喉蜂虎,每年也生活在五缘湾,这里有生态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区、鸟类观赏岛、环湖休闲运动区域等等。
五缘湾,既是厦门的城市新客厅,展示着厦门生态融合发展的好景致,同时,它也是厦门现在最炙手可热的招商新热土,2019年以来,这里纳入招商的总用地面积已经达到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42万平方米。以地招商,产业聚集,今年以来,这里已经落地金融、类金融项目169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而接下来,一个以影视交流论坛、影视人才培养、影视作品交易、影视产业基地和影视后期制作为一体的的厦门之眼正在建设,厦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厦门。
四十年前,湖里是特区的发祥地,白鹭展翅,一飞冲天。
四十年后,金鸡报晓、一鸣惊人,厦门从这里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