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阔步小康路(一):“干沙滩”变“金沙滩”
直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战场,解码扶贫协作厦门担当精气神。从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同心阔步小康路》,带您走进厦门市对口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宁夏、西藏、甘肃等地区,展现当地改天换地的发展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累累硕果。
首先我们来看宁夏篇。20多年来,福建和宁夏大胆探索扶贫新路,成为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范例,书写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今天第一集,我们先来看看厦门参与对口帮扶的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个因扶贫而生,为脱贫而建的移民小镇,牢牢抓住增强“造血”能力这一关键,发展葡萄酒特色产业,把曾经“地里不长草,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百姓富裕的“金沙滩”,也见证了福建宁夏携手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之路。
“干沙滩”变“金沙滩” 美酒酿出国际范
清晨六点,坐着班车,闽宁镇原隆村的村民们又来到葡萄园开始一天的劳作。这些从宁夏最贫困山区整村搬迁过来的新移民们亲眼见证了曾经草都不长的土地,酿出了美酒。
闽宁镇原隆村村民 徐立明:工资高了待遇好了,现在一个月能挣到5000块钱。
六年前,赵焕和妻子还在固原靠种地为生,遇上“旱收”,还会吃不饱肚子。现在镇里分的土地流转给葡萄园,夫妻二人再来葡萄园上班,收入稳定,还盖起了新房。
闽宁镇原隆村村民 赵焕:我和我老婆在这边打工也方便,离我们家也近,这边工资也高,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农村嘛,房子也是自修的。(现在幸福吗?)幸福,现在可以,好得很。
把这片曾经的戈壁滩变成绿洲的,就是来自福建的陈德启。2007年,陈德启作为闽商代表来宁夏考察,风吹日晒的荒地,是他眼中的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日照充足、温差大,土壤透气性强,从未开垦,他只花了15分钟就做出了决定:买下十万亩荒地,种葡萄!
援宁闽商 陈德启:我们来规划整地的(时候)全是搭帐篷,我在那泡面都吃了一个多月,然后彩钢房搭好了才有灶才有的吃,水都要拉来的,后来打井打了260米的井才有水,然后就是协调政府拉电,然后修路,是这样的,一步一步做起来。
地不平,就整;没有路,就修,陈德启的葡萄园一切从零开始。从兴修水利、开沟到施肥、种植,直到2015年,陈德启才迎来第一次葡萄收成。这五年,他的酒庄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葡萄酒年产量也稳定在了1800吨、近240万瓶。
援宁闽商 陈德启:这里少了一寸土我都知道,树怎么种,葡萄怎么种,都是我教他们(工人)的。如果10万亩种完,我这边要用1万人,感觉就是很开心,整片戈壁滩绿油油的,这是真的是金山银山,整天看着这么多员工进出,感觉咱们能对社会为扶贫做一点小贡献,也感觉很自豪。
葡萄遍野 戈壁变绿洲
在贺兰山脚下,葡萄酒产业不仅带动了闽宁镇的就业,还为当地生态带来保护屏障。小镇里的葡萄酒酿出了国际范儿,闽宁镇也把葡萄酒变成了小镇的特色招牌。
看着新鲜采摘的葡萄,经过压榨机,变成甜美的葡萄汁流进酒窖沉香酿造,邵青松再次感慨,来闽宁镇种葡萄,来对了!不下架埋土是他的酒庄保证葡萄藤长寿和品质的一种方式,而在闽宁镇及周边的上百家酒庄中,架型、管理方式、酿造工艺都各有千秋,这也让酒的风味各有千秋,百花齐放的产品让贺兰山东麓成为葡萄酒爱好者们公认的明星产区。
闽宁镇立兰酒庄总经理 邵青松:葡萄酒需要更多产业的聚集,现在葡萄酒小镇产业链越来越全,不但有一产二产还有三产,希望更多的我们福建商人能在这个地方去投资,来完善我们的产业链,提高我们这个产业其它的一个附加值。
找准特色 葡萄酒产业链串起小镇梦想
邵青松的想法,随着闽宁镇葡萄酒特色小镇的加快发展,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厦门国企建发集团参与建设的闽宁会议中心6月刚投入运营,已经成为了闽宁镇的地标性建筑。全部员工都从闽宁镇当地招聘,也把厦门的服务理念带给了更多的村民。各种高端葡萄酒产业推介会在这里轮番上演。
银川闽宁会议中心酒店总经理 李鹏辉:我们这个酒店一个功能就是为葡萄酒做展览配套推荐,对闽宁镇的葡萄酒产业来说,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引进中国酒协会葡萄酒培训中心、入驻宁夏葡萄酒局、打造80多家酒庄汇集的红酒一条街,如今的闽宁镇已经构建起种植、酿造、展示、销售、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特色产业链,这里的美酒也摆上了30多个国家的餐桌。由葡萄串起的“造血”产业,满载着小镇的梦想,让曾经荒芜的戈壁滩焕发出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