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勇立时代潮头 铸就世界强港
今年10月7日,也就是今天,是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40周年纪念日。1980年的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厦门湖里地区划出一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设立经济特区。厦门,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回顾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厦门的发展变化,港口是一个重要的标签和缩影。40年来,厦门港从靠泊渔船到停靠集装箱巨轮,从经营小额贸易到打造千亿航运物流业,延绵200多公里的海岸线,见证了经济特区40年来的发展历程。如今,厦门港正在从“大”变“强”,以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港口为抓手,高质量打造世界一流港口。
海沧港区的海润码头,近期正在推进全国首个全智能化改造工程,通过终端控制远程对码头作业进行操控,不仅可以实现桥吊自动装卸集装箱、拖车无人驾驶等作业,更重要的是还能统筹调度码头各项资源,实现数据信息无纸化流转。目前,项目的智能装卸平台,已经实现5G全场景下不间断作业,码头方正与通信运营商一起,对无人驾驶,远程控制等多个场景进行测试,整体项目计划在2021年底完工投用。
厦门海润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 陈聪震:岸桥自动装卸的项目,已经招标完了,可能10月底应该会进场施工。堆场这一块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设计,这个项目可以提高作业的可靠性,让系统资源统一优化调配,同时降低能耗。
放眼厦门港这40多年的发展,勇立潮头的改革创新比比皆是。1976年3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4个深水泊位动工兴建,总投资达到2.5亿元,而当时厦门普通职工的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建设港口的资金如何解决?厦门积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政策,引进外资建设码头,为厦门港今后的飞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原董事长 陈鼎瑜:我们在国家、省、市的支持下,港务集团就率先使用国际银行,还有亚洲银行。我们建设东渡的一期,二期的建设,同时我们既有贷款引进来,也有走出去去融资。后来又形成了“以港养港”的政策,包括全国其他港口都有借鉴这个政策。
1983年,厦门港接靠集装箱船香港“华胜”轮,开创了福建省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的先河,当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只有3292标箱,到了2019年,厦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12.22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十四位、全国第七。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 吴顺彬:厦门港已经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世界排名第十四的集装箱干线港,用了第一个17年,就是从1983年到2000年,厦门港的集装箱量突破100万标箱。再用一个17年,也就是从2000年到2017年,厦门港从100万标箱突破了1000万标箱。
厦门港飞速发展的背后,是对制度的大胆突破和改革创新。1998年,厦门港率先全国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和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为了继续提高厦门港的整体竞争力,2013年,我市整合了十多家各类背景的港口企业,投资超过70亿元,成立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继续推动厦门港走集约化发展道路。2019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加入“丝路海运”联盟,这个由厦门港牵头成立内地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平台,累计开行超过3400个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使厦门港在沟通两岸、连通世界,建设“一带一路”陆海枢纽城市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 吴顺彬:厦门港从当前的一种高速发展,转向一种高质量发展,朝着绿色港口,智能智慧港口的方向,把厦门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