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山海(二):碧水

厦视新闻 2020-10-06 19:43:02

2020-10-06 19:43:02

系列报道《寻路山海》6日我们来看碧水篇。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从厦门到宁德,向海而生的两座城市,都倾力守护大自然馈赠的碧水清流,绵延的海岸线不仅勾画出令人沉醉的美,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筼筜湖畔、白鹭翱翔,这片城市绿洲是许多摄影师镜头下的主角。

摄影教师 张和城:筼筜湖有种生态之美,水静鸟动,整个城市都是它的背景,出片率很高,我不仅自己爱拍,我也经常带学生来这里练手。

这些无忧无虑的白色精灵不知道,三十多年前,筼筜湖还是一个让人和鸟都敬而远之的“臭水沟”。因为围海造田,筼筜港成为内湖。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工业发展,周边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湖,让筼筜湖水体污染愈演愈烈。

市民陈亚进:(上世纪)80年代,湖面上全是垃圾,(我们)尽量是能避开就避开。

痛定思痛,筼筜湖历经四次综合整治,通过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等一系列做法,最终迎来了水清岸绿。为了守护城市会客厅的这份美,市民陈亚进还受邀当起了湖长,参与湖区的日常监管和治理。

筼筜湖“市民湖长” 陈亚进:通过“湖长”岗位,把市民爱心幸福的行为调动起来,共同为建设美丽厦门作出一些贡献。

不同于筼筜湖的温婉之美,霞浦的滩涂更显妖娆多姿。为了开辟新的摄影实践基地,在朋友的介绍下,摄影师张和城第一次来到宁德霞浦,他请了同是摄影师的郑戈带路。

霞浦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导游 郑戈:霞浦比较特殊,有潮汐,一些摄影想要拍滩涂,你如果时间没有算好,过去刚好涨潮一片水。

中国最美滩涂的招牌让霞浦名声在外。这份看似天然的原生态之美,也是霞浦精心守护的海洋馈赠。

从网箱捞起再到称重、冰冻,呱呱叫的大黄鱼全部打包上船,准备运往宁德市区。

宁德被誉为大黄鱼之乡,但是上世纪70年代,因为近海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资源一度濒临枯竭。直到1991年,大黄鱼人工养殖在宁德三都澳获得成功后,大黄鱼才重新回到中国人的餐桌,20多年来,这条鱼在众多科技人员的护航之下,在宁德 “游”出了百亿产业规模,帮助当地上万渔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霞浦餐饮店负责人 郑钉财:我们这个店,百分之八十(食客)都会点,每天的量可能在200多只。

然而利益驱动带来的无序扩张,一度给宁德海洋生态带来了严重影响。废弃的塑料泡沫四处飘散,脏乱的渔排横七竖八,大量海漂垃圾随波四散,甚至堆积在了霞浦的滩涂上,成了最美滩涂上的可怕污点。

霞浦养殖户 董祖:无序无证(养殖),航道都不会通,都是密密麻麻的,产量不高病害多,还有泡沫木制网箱,使用大概三到四年,一定时间就散掉了,到处漂,就是白色污染。

2018年,宁德开启了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禁养区清退、泡沫渔排升级塑胶渔排、海上垃圾清理,多管齐下。如今,碧水连天,海上牧场令人震撼。渔排连片,一栋栋配套齐全的民宿让游客可以住下来,看海上日出日落,体验海上养殖垂钓,这片海的未来也因此有了更多可能。

霞浦大黄鱼养殖户 董祖:网箱整齐了,也美观了,所以我们想把旅游发展起来,一产和三产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发展。

有了筼筜湖治理的经验,厦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从湖区到海岸,从流域到湾区,厦门的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是城市高颜值的重要秘诀。

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主任 魏道军:原来更关注的只是湖泊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几十年的湖区治理,大家掌握了湖泊治理精髓,除了湖区保护治理,已经从湖上转上岸上,转向流域的治理。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厦门积极探索海岸带综合管理,西海域、五缘湾、环东海域、杏林湾、马銮湾,一湾湾碧水尽显“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生态之美,虽然城市快速发展,海洋颜值不降反升,成为国内外滨海城市海洋治理的学习案例。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凌飞鹤,是厦门观鸟协会资深会员,观鸟拍鸟近二十年了,他的镜头记录下了厦门鸟类的变化,也看到了厦门生态保护、湾区治理的成果。厦门消失了144年的珍稀鸟类紫水鸡,重现杏林湾,曾经住在金门的鸬鹚也大量搬了过来,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鸟类品种在厦门都可以看到。

厦门观鸟协会会员 凌飞鹤:我们观鸟人在厦门还是很幸福的,因为在城市中看到的鸟,在全国城市来看是很多的,所谓生态不仅仅为人着想,还要为鸟类、昆虫着想,我们厦门公园、湿地,在做一些保护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霞浦来说,更是如此。每年600万人次的游客涌入这个县城,不少渔民上岸开起了民宿,霞浦还诞生了两个特殊的职业,摄影导游和渔模,一个根据摄影师的拍摄要求规划摄影路线,一个把滩涂和浅水当作“T台”,重现渔民生活。

霞浦渔模 蔡金菊:一个月能有五六千,最旺的时候,能有七八千。

因为海洋综合整治,霞浦的美也早已不止于滩涂,无人机摄影越来越火。

霞浦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导游 郑戈:一年多少无人机来,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无人机摄影是不是对生态的环境要求更高等等。

郑戈的父亲是滩涂摄影界首屈一指的人物,霞浦摄影拓荒人——郑德雄。如今,郑戈又成了霞浦无人机摄影的拓荒人。清澈的海水,多变的滩涂,和煦的光线,在无人机的视角下,海的肌理被完美呈现,霞浦的视觉之美扑面而来。

宁德市文联副主席、摄影协会主席 郑德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东西,是不可复制的,在保护的基础上才进行有效开发,后期恢复一些传统渔耕文化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才是留住乡愁最佳的方式。

海纳百川,大海给了万物以生命,也给了城市以生机,闽东闽南,不同的海蕴含着同一份爱,守护这片碧水,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