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行(三):浔江“建筑魂”

特区新闻广场 2020-10-06 22:15:11

2020-10-06 22:15:11

提到集美,一栋栋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就会浮现在眼前,尤其是在集美的浔江社区,嘉庚建筑林立,它们不仅体现着嘉庚精神,也展现着当年华夏儿女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走下南洋的故事。6日的《岸上行》系列报道,我们就去集美浔江社区看看。

浔江社区居民 陈亚良:怡本经理,21日报告悉,你领导全体职工,同心协力谋业务发展,并积极联系群众取得协作,我同意你的计划,希望你努力前进,1960年8月25日,陈嘉庚写给我父亲的。

这封工作函件中提到的怡本经理,就是陈亚良的父亲陈怡本。1958年,陈嘉庚先生聘请陈怡本为石码砖瓦厂的经理,负责生产瓦片,这些瓦片主要用于建设当时的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的教学楼等。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常被形容为“穿着西装、戴着斗笠”,而所谓的斗笠,就是陈怡本负责生产出来的瓦片组成的。这种特制的瓦片也被称为“嘉庚瓦”。

浔江社区居民 陈亚良:那个瓦片里面还有一个钢丝可以固定在木梁里面,不会被风吹掉,比较不会飞走,人可以到上面去跑。

在陈亚良的记忆里,父亲自从去了位于龙海的砖瓦厂工作后,几乎很少回家,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这些“嘉庚瓦”。2002年,陈亚良的父亲去世了,如今,每当看见这些“嘉庚瓦”,他都会想起父亲,以及父亲身上的嘉庚精神。

浔江社区居民 陈亚良:他就是比较勤恳,做事什么都会比较认真,他比较有责任心,他就是无私奉献。

“嘉庚精神”被口口相传,但在浔江社区,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栋栋建筑,触摸到它的实质。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本军机的轰炸,这一片区的多数建筑被毁。陈嘉庚先生在此定居后,就号召爱国华侨重建家乡,建业楼就是其中的一栋。

文史爱好者 陈新杰:50年代初,海外华侨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回来投资建设家乡,当时是他们出资,陈嘉庚来建,这个楼就保持了嘉庚风格,中西合璧。

建业楼不仅展现了陈嘉庚和其他华侨们爱国爱乡的精神,通过建筑上的巧妙设计,它还展现出了创新的一面。

文史爱好者 陈新杰:嘉庚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创新在建筑上很好的体现,取西方好的东西来弥补中国传统建筑的不足,所以你看这里的门窗都很大,你看传统民居都是窗很小,通风不好,采光不好。

这栋泰和楼讲的则是关于“奉献”的故事。泰和楼是当年泰国华侨陈水湾响应嘉庚先生的号召,投资建设的。房子建好后,除了家属居住外,这栋私宅还一度被用作教师宿舍。

文史爱好者 陈新杰:当时建好以后,家属没住那么多,甚至他们都腾出来支持陈嘉庚的办学,这里住很多教师,很多教师在这里住,家属自己好像只有住一个房间,然后都住到旁边的副厝。

如今,浔江人也在践行与时俱进的嘉庚精神,用新潮的理念来碰撞古老的建筑,为一些老建筑赋予新生命。这栋古厝由于年久失修,前几年倒塌了,当地人将其修缮后,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艺术空间。

厦门市铖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陈昆仑:保留了原有的架构,比如说这些原来是主厅的木雕,还有这些墙体,还有这些石头都是以前留着的。(我们看到还是有一些新的东西)是,所以我们故意不做旧,有一种新旧的对比。

不同于其它的渔村,“嘉庚建筑”让浔江社区和海的关系更加深厚,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们,对彼岸的探索,对未来的拼搏。而今天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都在这一砖一瓦里,无声讲述。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