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两岸:探寻藏在小巷内的台味餐厅
"十一"假期期间,除了各地美景,美食也不可辜负。厦门与台湾一水相隔,许多台湾美食,如今在厦门也能吃到。今天的《佳节两岸行》系列报道,我们一起去探探厦门小巷内的台味餐厅,寻味舌尖上的两岸,感受两岸间剪不断的情缘。
记者 朱叙原:"十一"长假期间出门旅游,除了玩乐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吃好喝好了。厦门不仅有很多地道的闽南小吃,由于与台湾地缘相近,也有很多正宗的台湾美食,今天就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探店吧。
走进这家藏在集美小巷内的台湾餐厅,已是食客满堂,74岁的台湾阿公在店里忙得团团转,向落座客人推荐必点招牌。台式三杯鸡是台湾名菜之一,因制作时要加入米酒、酱油膏和麻油各一杯而得名。满满一锅鸡肉风味独特,色泽光亮,酱汁醇厚香浓,姜片和九层塔的加入,更让三杯鸡多了口齿生津的香气,不过要做出正宗台味,最重要的还是这一杯黑麻油。
餐厅老板 在厦台胞 王福顺:三杯鸡麻油我是用台湾最好的麻油北港麻油,因为那种麻油是植物油,冬天放着都不会结冻,对身体有好处,而且香气又十足。
干了50多年的餐饮,王福顺认为,开台味餐厅,核心就是每道菜都要让客人一吃就觉得地道。像这道飞鱼卵香肠和墨鱼香肠,除了突出颗颗飞鱼卵的特别口感,还要夹着蒜片,才算正宗。
厦门食客:因为这家很出名,想吃很久了,然后就今天刚好过来,这个香肠配大蒜就很新奇,但是真的很好吃,以前没有想过这种可以搭配。
而这道出名的新北小吃淡水阿给,则是做了改良,将台湾臭豆腐和传统版淡水阿给结合在一起,配上餐厅自主研发出的台式泡菜,甜口清爽,香气十足。
江苏食客:丝瓜就是有点甜,我们那边口味也差不多,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丝瓜炒蛤蜊。
餐厅老板 在厦台胞 王福顺:很多台菜,都是闽南菜系延长,但是因为台湾综合各地调味料也多,食材也多,所以它做法可能精华还是有,但是味道又有自己的创新,做出来的味道就是台味。
记者 朱叙原:同样充满台味的,还有这家位于环岛路小村落里的台菜店。不过,除了诱人的菜色之外,这家店更吸引人的是它精致的复古装潢,和一个个拥有自己故事的小物件。
溪头下18号,是台式餐厅"旧浬1958",这里离金门很近,餐厅所在的建筑,是1958年金门炮战后,溪头下村民所盖的第一栋房子。时光荏苒,战火不再,如今,餐厅老板刘智斌试图还原那段历史,他在餐厅里摆满了一件件颇有情怀的旧物,宣传标语、军用背包、各类证书、令人难忘的黑白电视机,让人恍惚之间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餐厅老板 刘智斌:这个前线合成洗衣粉上面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石头上一个哨兵在望着对岸,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鹭江水道,对面就是大小金门,所以像这些物件在厦门整个几十年历史中,这个符号跟两岸之间,就是一种非常难以名状的关系,大家互相促进融合,又互相保留自己的一些观念和生活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觉得以台湾菜作为主体,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以食会友。
以食会友,刘智滨更希望来往的游客可以将这个台式餐厅当做驿站,享用美食之余,了解厦门的人文历史。为了让菜式更加符合大众口味,餐厅对台湾菜做了改良,在保留最基本的台味之余,加入了各地餐食特色,融合闽南口味。
厦门食客:台湾菜相对来讲比较清淡,不上火,比较适合三五个朋友聚餐,我觉得环境挺好的,很有特色。
河北食客:他这个店有很多有年代感的东西,和现在小清新的网红点,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因为这种是很难复制的东西,放在这一台就少一台。
在旧浬的菜单上,写着八个字,"两岸云烟,不复过往",刘智滨说,1958年对两岸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希望能通过一道菜,一个故事,一个物件,回望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