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四十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特别报道:登“陆”逐梦 与特区共成长
第十二届海峡论坛今天登场。十二年来,海峡论坛汇聚起广泛的民间力量,不断为两岸交流融合注入源头活水。作为海峡论坛的主会场,作为两岸交往的第一站,厦门始终以先行先试的姿态拥抱前来投资兴业的台商,在不同阶段助力台企转型升级。如今,大量台湾年轻一代,更循着大陆广阔机遇而来,他们在厦门扎根、圆梦。
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是1989年国务院批准的大陆第一批台商投资区之一。在厦门扎根20多年的台企杏晖光学,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批批护目镜正在模塑成型、组装生产。简志仰告诉记者,当年像他一样跨海而来的台胞,伴随着杏林一家家台企成长发展,早已把家庭、事业和生活的重心放在大陆。今年春节,在大陆过年的他,遇到了疫情暴发的艰难时刻——第一时间站出来保障生产、积极捐赠、防抗疫情,成为企业上下的共识。大年初三开始,他就召集省内员工每天三班倒,开足马力赶制护目镜,第一时间驰援武汉。如今疫情早已趋缓,企业仍然保持着日产能9万支医疗护目镜的设备支持,而在原本企业计划里,这块日产能仅有3600-4500支。
杏晖光学(厦门)有限公司协理 简志仰:(那时候)整个社会也好、医疗体系也好,都有这个需求,但是我产能就有这么多,我只能看到这些指导单位在那边干着急,我自己也帮不上忙,所以我们就去新增模具。我们要先准备,不一定是新冠或者其他有需要我们支援的时候,我们随时有足够的产能可以备战。
祖国有需要,随时准备着,疫情防控里的“台胞力量”,让我们看到两岸同胞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深情。
作为台商投资最活跃的城市之一,今年来面对疫情影响,厦门迅速出台增信心、渡难关、稳预期10条措施和惠台26条实施细则等,“一企一策”精心帮扶,许多在厦台企业绩不降反升。富全钢铁副总经理詹淑芳是台商二代,十几年前大学毕业的她来到厦门时,父亲创立的富全钢铁正面临转型,于是,她把自己在台湾学到的企业精细化管理制度,带到了钢铁加工这一传统产业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能。如今,从业务、财务到管理,詹淑芳带领企业都做得有声有色,成了杏林台商投资区里小有名气的“铁娘子”。惠台政策中帮助台资企业加快科技创新、降低综合成本等举措,让他们实实在在获益,最近企业也将执行原定计划增资扩产。
厦门富全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詹淑芳:作为第二代来这边接班经营已经十几年了,我们对于这个区域环境有很强的认同感,所以我们是打算长期在这边生根、生活、工作。去年年底就有增资扩产的这样一个计划,把我们新的软件和硬件合起来,做智能车间。
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正涌入厦门这片创业热土,追寻自己的梦想。在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台青余奕萱正和团队伙伴讨论短视频的拍摄脚本。今年六月,她从台北辞职,来厦门创业,开展电商直播、短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业务。余奕萱说,虽然在厦门工作生活才两个多月,但收获很大。
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新媒体运营中心副总 余奕萱:感觉在这边,两个多月,好像我做了很多很多事情,行程排得满满的。然而有时候要出差,要干嘛的,所以纠结怎么好像诶,时间过得很快,然后过得很充实。
余奕萱说,大陆新媒体市场有广阔空间,产业链也十分完备,前景看好。不少台湾朋友也时常问她在大陆工作生活的情况。
厦门北站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新媒体运营中心副总 余奕萱:有一些人他们还是会考虑,因为毕竟近嘛。而且以厦门来说,厦门的生活环境跟气候或者是饮食,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没有差很多在创业上其实也有蛮多的扶持项目的,然后也有给到一些补贴,这其实还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