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必要急救知识 关键时刻能够救命
9月12日是第21个“世界急救日”。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希望通过这个纪念日,呼吁大家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以挽救生命,降低伤害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意外情况常常发生,比如心脏骤停、晕倒、异物卡喉、烫伤扭伤等等,如果救治不当,很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心肺复苏法+AED 可抢救心脏骤停者
据统计,中国每天至少有1500人因为心脏骤停去世,专家表示,心脏骤停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正确救治,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而正确的救治,除了普及心肺复苏方法外,在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仪,也很重要。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被誉为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
医务人员表示,除心脏疾病外,中暑、过敏、溺水、电击等意外,都有可能导致心脏骤停。中国每天至少有1500人因为心脏骤停而离开人世,因此,在医院之外的公共场所增配自动体外除颤仪,能够为抢救病人争取时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朱帅俊:每晚一分钟,死亡率就增加百分之十。四分钟之后,患者生存的几率就会非常渺茫,即使能抢救过来,脑组织也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如何抓住黄金四分钟进行急救呢?首先,如果发现有人倒地,先要判断他是否有心脏骤停的危险。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朱帅俊:如果患者的意识是丧失的。判断患者的呼吸状态,那就需要我们直视患者的胸廓。如果患者的胸廓明显没有起伏,或者你不是非常确定它有起伏,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没有自主呼吸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胸外按压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联合抢救。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需要四步骤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只需要四步。第一步打开电源,第二步接上电线,第三步按照机器上的示意图将两个电极片贴到右胸上方和左胸下方。第四步,按下按钮进行电击。全程仪器都有语音提示,屏幕上也有图示,帮助非专业人士快速操作。电击过程中,配合心肺按压和人工呼吸。
医务人员还特别提醒,自动体外除颤仪每两分钟会对患者的心跳情况进行一次自动评估。在专业人员到达前,就算患者恢复了正常心跳,也不要撕下电极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朱帅俊:抢救过来,不代表着一直心跳恢复,它也有可能中间会心跳再次停止。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电极片的存在相当于对患者的心电活动进行一个实时监测。当患者的心跳再次出现危险的情况下,就会立马再提示我们进行除颤或心肺复苏。
学习急救 给生命更多可能
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在急救中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利用这4分钟展开急救吗?在厦门,有这样一群急救志愿服务者,他们每个周末都会出现在公园、景区、闹市街头,教人们学习急救知识。
这是在厦门工人体育馆发生的一起打羽毛球猝死事件,周围的人通过心肺复苏和AED将他救活了,超级棒的,在厦门有超多这种案例。小黑你为什么不学急救呢?
最近,很多厦门市民通过这段视频,认识了这个看起来呆萌、脾气却有点暴躁的“大头娃娃”,这个卡通人物用风趣幽默的方式给大家普及急救知识。其实“大头娃娃”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急救服务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的发起人是林晨晖,是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在医院就职期间,他曾遇到过许多束手无策的瞬间。
志愿者 林晨晖:很多年轻人到医院都没有办法成功的救活,主要的原因就是说他在院外猝死时间太长了,没有人做一个叫第一反应人就第一时间去救助他这么一个人,让他能够到医院有机会进一步抢救。
医务人员组成“救心圈”志愿团队
从2017年开始,林晨晖号召身边的3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名为“救心圈”的志愿服务团队,用讲座的方式推广普及急救常识,一年下来有200多场讲座,但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
志愿者 林晨晖:就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太严肃了,太不好玩了,不停想命令别人去做这件事情。
如何让急救知识变得有趣,让人容易接受?林晨晖开始走上街头,想通过面对面实践的方式推广急救常识,但是一开始围观的人多,愿意尝试的却在少数。
虽然推广之路屡屡受挫,但志愿团队并没有放弃。2018年,他们开始拍摄幽默短视频并在网络上发布。慢慢地,这个以“大头娃娃”为代表的急救志愿服务团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志愿者的队伍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30多人增加到了如今的600多人。
市民:有时候我们一个微小的动作,救一条命都有可能,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一学这种常识。
志愿者 林晨晖:学这个其实只是种下一颗种子,我是希望他回去以后还有更多知识的输入,比如我们平常做的视频,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去看,去学习。
让志愿者们倍感欣慰的是,厦门的一些公园、景区、运动场等单位也开始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除了定期进行人员技能培训外,不少公共场所开始增加自动体外除颤仪,实现更快捷更有效地急救服务。从2017年至今,厦门公共场所的自动体外除颤仪数量从0增加到了220台,目前还在不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