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访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
福建厦门是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的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厦门如何应对疫情和国际经贸形势变化的影响,落细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怎样?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
记者:厦门是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及国际国内重要航运交通枢纽,是防范疫情输入的重要关口。厦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恢复状况如何?
胡昌升:面对疫情冲击,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按照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全力生产供应防疫物资,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及公共服务设施开放,保障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主要指标持续回稳向好。今年上半年,实现GDP增长0.6%;1月至7月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5.4%,7月当月增长13.2%;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7.9%;7月当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3%。
当前,厦门市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本地传播的底线,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口岸城市也一直比较低。同时,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要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要坚决打赢经济发展攻坚战。上半年,累计出台200多条市级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负超200亿元,协助企业融资2000多亿元。到3月底,厦门全市在建重点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100%,目前,限上服务业企业也全部复工。
总的看,厦门疫情防控行动快、措施实、效果好,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好韧性和潜能,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正在集聚。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完全正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非常英明,采取的应对措施精准有力有效。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宏伟蓝图,做实当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放眼未来,科学谋划好“十四五”规划,全方位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超越。
记者:厦门外贸依存度达107%,居全国主要外贸城市第4位,外资企业贡献了厦门70%的工业产值和40%的进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对疫情叠加其他因素带来的巨大供需压力,厦门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效果如何?
胡昌升: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各部委出台的支持外贸外资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企一策”,帮扶外贸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打好稳外贸外资的组合拳。
首先是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基本盘。厦门有3万多家外贸企业,受影响最严重时,近一半企业遇到出口订单延迟或取消的情况。我们及时采取措施,释放政策效应,提供精准服务,培育新增长点,优化市场布局,与外贸企业共同保市场、保订单、保履约。通过多方努力,外贸企业预期明显向好,1月至7月,全市实现进出口3700.8亿元,增幅居全国各城市前列。
其次是倾情倾智倾力服务外资企业,全力做好安商、稳商工作,为外资外企创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我们出台一系列外企帮扶政策,外资企业可参照中小微企业享受政府性经营用房减免房租扶持政策,提前兑现外资奖励资金,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我们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如解决防疫物资不足、解决留厦外籍人才生活难题等。这些精心精准精细的服务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九成以上在厦外资企业没有转移产能的想法,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占实际使用外资额的近一半。
与此同时,我们还加大外资招商力度,以实施《外商投资法》和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契机,针对外资投资新领域与我市实际,针对外资新开放领域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我市重点发展产业,主动策划生成项目,精准开展招商活动。1月至7月,法国施耐德、日本电气硝子、欧米克生物等知名跨国公司增资扩产,众库信息技术等一批优质外资项目落地,全市生成外资招商项目366个,计划投资额1809亿元,其中外资落地项目131个,总投资454亿元。
记者:投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发动机”,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对冲疫情影响,厦门在稳定与扩大投资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胡昌升:厦门市把今年定为“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攻坚年”,全力以赴抓招商促发展、抓项目增后劲,围绕12条千亿产业链,精准聚焦、招优引强,推动项目落地,加快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聚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加快向好的态势,增速逐月回升,6月份单月完成近300亿元,为近年来新高。
第一,我们加大有效投资,大力推进跨岛发展。在项目率先全面开复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高颜值厦门”和“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策划生成未来3年“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亿元以上项目共1224个,计划总投资约1.88万亿元。同时,我们着力强后劲补短板。率先制定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行动方案,谋划生成新基建项目167个,总投资2504亿元,开辟有效投资的新蓝海。加大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梳理交通、市政、公共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领域项目953个,总投资近5000亿元。
第二,我们加力招商引资。重点坚持强链补链延链,聚焦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金融、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准产业链薄弱和缺失环节,着力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行业头部企业。平板显示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投资480亿元的天马6代AMOLED项目成为厦门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高科技制造业项目。出台《培育鲲鹏计算产业促进数字厦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引进一批鲲鹏上下游企业,面向未来计算产业进行重点布局。实施《厦门市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幅提升对生物医药企业从研发创新到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养生堂万泰、大博医疗等加快增资扩产。大力打造“金融科技之城”,强化特色金融招商,京东数科、新希望等一批龙头企业来厦布局,两岸合资的全牌照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获批设立。
第三,我们加快项目进度。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1+3+1”决策机制(围绕城市规划及项目决策,在城市规划委员会统筹下,依托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重大片区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快速决策,由土地资源管理委员会依法有效供地),强化高位推动、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切实做到决策部署快速明确、解决问题及时高效、项目实施周密有序。持续深化“强区放权”改革,向“6+2+8”(六个区+自贸片区、火炬高新区+厦门新机场、马銮湾新城、环东海域新城、两岸金融中心、集美新城、东部体育会展新城、同翔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七个重大片区和市加快推进岛内大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主体、责任主体放权赋能,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内生力,实现全面提速。完善融资、供地等保障体系,做到“指挥部吹哨,区和部门报到”。在全国率先推出“交地即交证”,加快土地供应审批速度,实行平行作业和交叉推进机制,采取一项目一方案、一工地一办法、一困难一对策,破解难点堵点问题,督促责任单位加大施工投入,提高项目投资完成率。上半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序时进度10个点。
记者: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厦门在保市场主体方面的工作着力点是什么?
胡昌升:今年以来,我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产业分类指导,建立“五个一”惠企快速兑现机制(一套惠企政策、一条咨询热线、一位服务专员、一个受理窗口、一次申报兑现),加快政策落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坚持挂钩服务,实施企业创业孵化时必访、经营困难时必访、增资扩产时必访、筹备上市时必访等“六必访”机制,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了解企业所思所想、所困所惑,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更加精准有力地帮助企业纾困解难。7月当月,厦门市税务局增值税开票企业数、开票金额分别增长17%、21%,全市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7%。
疫情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但也催生了不少新机遇、新风口,孕育了更多新模式、新产品。厦门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充分利用新基建、5G+大数据、区块链的发展机会,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项目产业化、应用示范场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方面引导和加大全社会资金投入,带动资本市场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
一是推进“三高”企业倍增发展计划。紧盯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的增资扩产,从37万家企业中筛选出“三高”企业2512家实施“三高”企业倍增发展,加快推进“三高”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建立“三高”企业增资扩产项目库,及时跟进“三高”企业增资动向,全力保障企业复产扩产,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增资扩产出现的问题,推动企业在厦增资复产扩产,为“三高”企业经济“满血复活”按下加速键。今年“三高”企业增资扩产项目234个,计划总投资1526亿元。今年以来,已经有8家“三高”企业上市或过会审核。
二是开展一二三产业“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围绕促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和促进优势产业增产增效,厦门市实施“百个以上农业骨干企业”“百个以上建筑业骨干企业”,“千个以上制造业骨干企业”“千个以上服务业骨干企业”增产增效行动,推动全市第一批269个亿元以上在建及年内计划开工产业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服务培育全市第一批1318家重点企业加速成长、平稳增长、增资扩产,支持推动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满产超产、增产增效,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百千”增产增效行动开展以来,产业加速恢复、经济持续回升,上半年,生物与新医药、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32%、13.2%,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