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捧回全国大奖
昨日(26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会上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厦门四个先进典型榜上有名,分别是“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厦门市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思明区“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同安区大同街道西池社区。
他们中,有坚守医院11年服务病患的爱心团队,有认领守护文物、讲好文物故事的热心市民,有利用假期返回住在国时传播中华文化的留学生,有“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有爱社区居民。他们积极为文明城市创建、“爱心厦门”建设增光添彩,在不同领域里,共同传递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十一年坚守医院 带给病患阳光般温暖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厦门市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
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耐心服务病患。
11年的时间,医院里每天病患来来去去,不变的是,志愿者始终守候在医院。
台胞吴宜芳是一名从队伍成立就坚守至今的“元老”。每周一是医院人流最多的日子,她主动认领这个班次,她说,这样能够帮助更多病患。每个班次,吴宜芳都得站上3.5个小时,除了应接不暇的各种咨询,偶尔也要面对病患因为预约、挂号、排队产生的抱怨和指责,“生病了,人的心情总是不好的,可以理解。”她总是这样想着,然后温和地安抚病患。
有段时间,每隔两周,吴宜芳都会碰到一位帮母亲拿药的中年男子。男子不识字,吴宜芳每次都耐心地帮他填写取药委托书。这样的服务持续了大半年。男子得知吴宜芳每周都来做志愿者,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一对盲人夫妻,也在长庚医院收获了感动。就诊期间,志愿者林洋全程陪伴、帮助他们缴费、取药,最后还将他们送到公交车站,扶着他们上车,嘱咐公交司机照顾好他们。还有一次,林洋值班时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为挂不到号十分着急:“我有糖尿病,已经停药好几天了,身体很难受,能不能帮帮我?”面对请求,林洋帮老人到柜台询问,恰好有一位病患取消了预约,他便协调将这个预约号安排给老人。看完病,老人特地找到林洋,向他道谢。
针对患者特殊阶段的心理适应需求,长庚医院志愿者还以节庆日为主题,开展了春节挥毫泼墨春联赠送祝福、“六一”儿科病房关怀、圣诞关怀等公益活动。
这支队伍不仅重视服务拓展和服务质量,更注重团队制度化建设,引进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发展以病患为中心的连贯性服务,制订了志愿服务队管理准则,建立起完整的志愿者管理体系,编制了志愿者培训手册,实施志愿者回馈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转。
【名片】
长庚医院志愿服务队是我市第一支医院志愿服务队伍,2009年5月由台商太太施素娥发起成立,引入台湾志工文化,为就诊病患提供咨询、指引、关怀服务。这支志愿服务队现已发展为由台胞人士、在地爱心人士、学生、企业员工等组成的专业化队伍,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门诊导诊,扩大至急诊病患关怀服务,检验科、药房、儿科等科室的机动协助,专长志工病房关怀服务等。
【点评】
在充满紧张焦虑情绪的医院内,他们的服务就像一缕阳光,疏解了病患焦虑的情绪,给予病患安慰、鼓励和信心。他们以暖心服务,改善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和谐,让志愿服务队成为两岸志愿服务交流、携手献爱心的重要平台。
点亮“华文星火” 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印尼志愿者把春节年味“搬到”海外课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今年暑假,通过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学生志愿者的讲述,优美的中华诗词等传统文化跨越地理界限,走进了海外留学生和华侨华人后裔的心中。虽然因为疫情影响,大部分志愿服务队伍不能像以往一样进入海外学校开展活动,但他们把阵地转移到网上,继续传播中华文化,并将活动进一步拓展到荷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这是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第5年。作为知名侨校,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拥有数量众多的境外学生。每年寒暑假,都有许多在华留学生踊跃报名华侨大学“华文星火”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志愿服务。
印尼姑娘林明月的理想是毕业后回印尼做一名中文老师,喜爱中华文化的她连续两年参加该活动。今年,她与团队伙伴一起走进印尼的BUDYA WACANA初中学校和1 KEDUNGPRING高中学校,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讲中文,教他们包饺子、画脸谱、剪纸、朗诵唐诗,在互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林明月说:“学生都很喜欢我们的课程,他们把画好的脸谱带回家送给家人,教他们的朋友剪纸,会主动向我们询问、了解中华文化。”
活动开展至今,“华文星火”项目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模式,形成了趣味中文课堂、“星火”文化体验课堂、“留学中国”分享会、“成长向导”计划4项服务内容。
志愿者以中国传统节庆为载体,结合当地民众的喜好与风俗习惯,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他们自己编制双语手绘教材,用当地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他们围绕春节举办“回家过个中国年”主题活动,让当地学生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做团圆饭,体验中国年味;他们自导自演小品、拍摄留学中国期间文化研学见闻,通过在厦经历,向当地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当代中国……老挝乌多姆赛省教育厅厅长、泰国春武里府议员、泰国四色菊府教育厅厅长都曾到学校看望志愿者并对这些活动给予高度的肯定。
【名片】
2016年7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启动了“华文星火”项目,组织留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返回住在国时,深入到家乡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用接地气的方式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互通,民心相通。目前,“华文星火”项目已与38所海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组织59个文化传播团队前往泰国、印尼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53所学校开展中华文化传播活动,参与的海外中小学生超过10000人次。
【点评】
通过他们,优美的唐诗宋词、有趣的脸谱剪纸、美味的饺子火锅等中华传统文化跨越地理界限,向海外留学生和华侨华人后裔展现出一个鲜活的当代中国。这些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中国故事听得懂、看得见、传得开,在海外获得良好反响。
五百万人次参与 像“家人”般呵护文物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厦门市思明区“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项目
思明文物保护志愿者每周六开展文物宣导活动。
思明区有328处不可移动文物,约占全市68%,守住这些文物,就是保存厦门的历史与文脉,这项工作说时易、做时难。为进一步解决城市文物点多面广、大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文物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不足等文物保护问题,思明区2016年在全国率先打造了“文物守护认领”模式,为文物找到守护它们的“家人”。
文物保护从群众印象中的“高大上”开始变成人人可为的一件事,融入市民生活:志愿者徐友群认领守护万石莲寺,利用晨跑时间巡查寺庙成了他的每日功课;志愿者洪婕家庭认领厦门海关税务司署遗址,一家老幼一起守护巡查时,老人回忆往事,孩子听得入迷,历史在讲述中代代相传;志愿者许桂英是厦门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在认领时钟楼后,她又发动了17位企业家一起参与文物保护行动。
志愿者危跃明认领了两处文物,他说,守护这些文物平安是他为之骄傲的事业;志愿者王郑雄、许丽仁夫妻俩既是守护者,又是宣传员,他们说,希望在守护文物的基础上,通过宣导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2016年至今,思明区19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每周都有志愿者对所认领的文物点进行两次以上巡查,做好守护记录和信息反馈。巡查时,他们穿着志愿者服装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自豪地告诉市民,自己是一名文物保护志愿者,呼吁群众一起保护文物。
从守护到传承,“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升级。2018年,思明区推出了“文物宣导”志愿服务项目。每周六上午,在厦门破狱斗争旧址、福海卢厝等文物点,宣导志愿者化身为文物“代言人”,旨在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
思明区特聘林聪明、廖宁、彭一万、林元平等专业人士当文史专家顾问,打造更有温度、有水平、有成效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此外,还推出“文物+线上”“文物+教育”“文物+体育”等志愿服务创新模式,让文物保护传承发展融入市民生活。
这些创新做法获得了国家、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肯定。去年,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入选中国文物安全志愿服务福建示范队,项目负责人郭银芳入选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文件中专门指出,推广厦门思明区“文物守护认领”等模式,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文物保护。
【名片】
2016年,思明区在全国率先打造“文物守护认领”模式,发起“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行动,将辖内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开放给社会力量认领守护,同步成立了思明区文物保护志愿服务总队。如今,199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全部被认领保护,现有志愿者约500名。截至目前,“寻根厦门记忆·守护思明文物”行动已开展了近400期,参与人数达500多万人次。
【点评】
守住文物,就是保存城市的历史与文脉。全国首创“文物守护认领”,该项目为文物找到守护它们的“家人”。从守护到传承,志愿者们为文物“代言”,让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蔚然成风,融入厦门市民的生活。
并肩携手持家 打造“池家”品牌社区
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街道西池社区
“池家妈妈”暑期手工棒棒堂开展“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刮画活动。
最近,大同街道西池社区的志愿者们正热火朝天地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他们走出家门,投入“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洁净家园活动,把房前屋后打扫整洁。连社区里的孩子们也行动起来,认领了广播站的工作,向居民宣传文明创建知识……
西池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冬英告诉记者,西池社区曾是个“三高三低”社区,“三高”说的是外来人口比例高、封闭小区比例高、矛盾纠纷发生率高;“三低”是居民互动频率低、公共资源配置低、参与意识低。“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社区党总支的引领下,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切入点,建设‘并肩珍惜·携手持家’的社区服务品牌,促进居民主动融入社区。”
2017年,西池社区成立了社区大党委,引进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大力挖掘社区能人,孵化培育志愿服务队。有了平台,越来越多热心居民站了出来;有了人才,一个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不断诞生。
目前,西池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有“池家妈妈·春夏秋冬”,志愿服务队围绕不同时节开展自我关怀、爱心扶幼、孝老敬老、家庭教育等活动,倡导“四季有爱”;“书香人家·书香池家”项目以尚美花城党群之家“共享书屋”为基地,通过图书漂流、电影观赏会等形式,建设“全民悦读”书香社区;“池家人”假日爱心小分队主打“家校社”共育志愿服务,守护儿童健康成长;“先锋之声”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傍晚时分”广播活动,将社区里的最美故事、向善家风、文明新风持续传播给更多居民。
湖南人龚露芳初到厦门时,因为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归属感。从陪伴女儿参加社区里的“绿娃娃”小组活动、接触到社区志愿者,再到自己也成为“池家妈妈”志愿服务队中的一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慰问孤寡老人、筹备暑期棒棒堂活动,她渐渐融入社区,找回家的感觉。“志愿服务就像我们与社区的连心桥,让我慢慢喜欢上了新故乡。”龚露芳说。
全职妈妈徐永娥同时活跃在社区的多支志愿服务队里,擅长手工的她是“池家妈妈”志愿服务队手工微公益的小老师,教居民制作串珠灯笼,为高龄老人编织手工礼品;她也是“书香人家”志愿服务队的“书香大使”,每周六为亲子家庭讲解传统经典文化,用行动推动亲子共读。徐永娥说:“举手之劳,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名片】
西池社区新老居民渐渐形成主动服务社区的意识。在11500余的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人登记为注册志愿者,每年组织开展105场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0000个小时,共同打造“有您参与·友邻社区”的有爱家园。
【点评】
在西池社区,“人人都是池家人”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居民帮助居民,居民服务社区”形成常态化。从“三高三低”社区变身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这“最美”,不仅美在人们的心灵,更美在人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