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社区:从“筑巢引凤”走向“腾笼换凤”

厦视新闻 2020-08-26 19:59:29

2020-08-26 19:59:29

1980年,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厦门经济特区获批复设立。4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始终牢记使命、勇立潮头,不断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从昔日的海防前哨蜕变为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创新发展的热土。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乘风破浪四十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特别报道》。今天我们首先走进湖里区湖里街道湖里社区,看看特区发祥地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凤”的发展变迁。

在联发华美空间,“老联发人”张文木,正一边带领我们走过藏在旧厂房里的特区发展时间长轴,一边和我们回忆特区成立以来的“湖里奋斗往事”。

厦门联发商置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文木:印象最深的是八九十年代初,平时(马路上)没有人,只有在三班倒下班,就一波人,整个是把湖里大道占满了。

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第一炮”在湖里打响,一批又一批特区建设者汇聚到这里,共同开启了激情燃烧的特区建设征程。挖山造地、填海造楼,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特区的雏形被一点点打磨出来,联发集团也在这时应运而生。带着“筑巢引凤”的使命,当年,联发承建了特区38万平方米、近八成的厂房建设,并承担招商引资工作,陆续引进了华美卷烟厂、东南铝业等一大批内外资企业,为特区工业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截至1986年11月,联发洽谈引进的23个项目中,陆续投产或开业的达到18个。

厦门联发商置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文木:以前联发做了很多通用的厂房,目的是能够快速(招商引资),这些企业来了不需要办任何手续,只要把设备一放,就能够马上来生产。

联发所建的这些通用厂房大部分位于现在的湖里街道。大批企业投产开业,不仅带来了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居民生活蒸蒸日上。陈亚伟是土生土长的湖里社区居民,她告诉记者,特区建设之前,这里的居民大部分以农耕、渔业为生,特区成立后,一栋栋厂房建起来了,村民们得以到工厂里谋生,逐渐开始拥有稳定的收入。工业企业集聚也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不少居民还开始将自家房屋出租给从外地到经济特区打拼的工人。

湖里街道湖里社区党总支书记 陈亚伟:原来大家都是还要白天去劳作,后来就有招工,像我哥哥姐姐他们招工就去当工人了,一下转变从农民变成居民变成工人这种身份的转变,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整个湖里社的一个转变,因为之前大家住的都是石板房,经过特区建设,大家把房子翻建建成这种水泥房。

工业产业的集聚,为特区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不过,随着特区经济建设和岛内产业结构调整,2001年起,湖里区开始外迁传统工业,希望借由“腾笼换凤”实现产业升级。身为湖里工业厂房最大业主的联发,再次抓住契机,率先行动。

厦门联发商置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文木:我们把很多的工业厂房往文创方向去转,我们希望能够把特区的发祥地,工业的符号,保留的基础上,能够更加让它有文化创意,能够与城市的发展更好地吻合。

文创口岸、东南天地、华美文创园......20多万平方米的空置工业厂房,在融合了时尚设计、创意展览等文创内容后,华丽变身,成为城市里的新“打卡点”。原本的老工业区,也吸引了新一代年轻人,前来逐梦远航。

自娱自乐创始人 闫驰:我们公司是在2019年到这边的,选择入驻这边主要是因为这边的空间。之前我们在国外考察的时候,很多类似于好莱坞的一些影视公司,一些MCN机构,都是用这种旧厂房改造的大空间,这边有很多新媒体,很多新的这些文化产业机构。

湖里社区里的这棵大榕树,是特区建设之初附近居民们合力种下的。它不仅见证了40年来湖里社区作为经济特区发祥地的成长与变化,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它也将继续见证湖里社区乃至整个厦门经济特区蓄势扬帆,争创新辉煌。

湖里社居民 林清波:感受太好了,现在都是高楼,都是崭新的面貌,大街小巷都很繁华,这里的一切都是特区的成果。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