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厦门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英布店曾是厦门最大绸布商行
日报联合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申名办)发起的厦门历史文化老照片好故事征集,前日收到一张同英布店广告单的翻拍资料图,这是在厦台胞收藏家洪明章通过日报退休编辑卢志明发来的。就在本月,厦门刚刚公布了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英布店旧址就名列其中。
同英布店旧址如今入驻着酒店、餐饮等业态。记者郭睿摄
同英布店广告单的翻拍图。洪明章供图
位于思明区横竹路与大同路交叉口的同英布店旧址,是一栋建造于民国时期的四层砖混骑楼式建筑。如今这里入驻着酒店、餐饮店、服装店等,只有靠近大同路一侧墙面上的一块“同英丝绸公司旧址”标牌,提醒着路过的人们,这是栋有故事的建筑。
业务范围遍布全省
1903年,南安人卓长福租赁如今横竹路与大同路交叉口的房屋,经营绸布和杂货,取名同英布店。1913年,卓长福把店交给儿子卓德成、卓绵成和卓全成三人合伙经营,由卓全成担任经理。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同英布店实行批零兼营,不仅在厦颇有名气,业务还开拓到了省内多地。
据说,卓绵成熟悉外语,布店能够直接从香港及国外厂家进货,既降低成本又丰富了品种。卢志明回忆:“同英不仅有哔叽布、卡基布等时尚高档布料,也有普通布料,各种档次都有。”郭坤聪说,同英布店当时二楼还有样品室,展示着流行的服装款式,客人可现场量体裁衣。
上个世纪一度是厦门最大绸布商行的同英布店,承载了几代厦门人的共同记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卢志明有时会陪母亲去同英布店买布,“卖布师傅从身后柜子里取下顾客看中的布匹,熟练地向上扬起,布匹就哗啦啦在柜面上展开。”他回忆道。
老板精通经商之道
能够成为几代厦门人的共同记忆,不仅是因同英销售多样布匹,还因其精通经商之道,针对不同客户介绍不同产品。
“当年布是相对昂贵的用品,同英布店不仅不会短尺少寸,布匹卖到最后一截还常常打折或赠送。”卢志明回忆,到了使用布票的年代,一些质地较薄的布,凭一尺布票也有可能买到一尺多甚至二尺。同英实实在在的促销方式,也是其门庭若市的一个因素。
上世纪末,随着成衣市场的出现和繁荣,以同英布店为代表的老牌布店随着时代变迁慢慢门庭冷落。据老人们回忆,同英布店在本世纪初就已关门歇业。只余大同路横竹路交叉口的旧址,成为近现代厦门繁华生活的见证。
【点击】
百年老字号的双语广告单
在厦台胞收藏家洪明章收藏的这张资料图,是同英布店的广告单。本报退休编辑卢志明通过其上全部使用繁体字以及三位数的电话号码等信息,推断这张广告单应是民国时期的。
尽管年代久远,但广告单的设计如今看来仍不过时,而且还是中英双语的。上面除了经营范围、联系电话等信息,还有醒目的“真不二价”四个字。
卢志明告诉记者,同英的广告单不仅有广而告之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期,店里都是将这种广告纸作为包装纸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去同英买布,店里就是用类似这样的广告纸把布包起来。”
承载老厦门人的记忆
到同英买布,是许多老厦门的共同记忆。“当时同英布店生意很好,我们也去那里买过布。”走访同英布店旧址时,一位陈姓长者告诉记者,过年前的同英布店更是热闹,店内人声鼎沸,妇人们忙着挑布,孩子们也跟前跟后凑热闹。
“我们一家三代都光顾过同英布店。”厦门民俗专家郭坤聪回忆,上世纪50年代,读小学的他穿过同英布店做的衣服。“我母亲在同英做过旗袍,我的女儿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还在同英买过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