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境界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载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决断,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境界。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金句,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只有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才能迸发这样炙热的情感。
这种情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
这种情感饱含了中华文化的民本神韵。“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作为至理名言流芳百世。
这种感情升华了人生的长期历练。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在革命家风中传承人民情怀,在体验群众疾苦中萌生人民情怀,在地方治理实践中增进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时就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以赤子之心的真挚感情,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感染力,极大地赢得了人民的共鸣。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党的十九大之后着力通过机制和行动将之落到实处。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十九大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不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中央对这次主题教育提出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要求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这次主题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和锤炼,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强化了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这个制度作为建章立制的第一条,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将之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等。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用制度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意义。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决断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危难之际最能辨识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本质。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出台的每项政策、采取的相关措施、作出的种种努力,首先考虑的都是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还要指出的是,新冠疫情之下中央明确提出了“六稳”“六保”。“六稳”首要的是稳就业,“六保”排在前列的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都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新冠疫情是一面照妖镜,当世界上一些政要幻想“病毒会奇迹般消失”、大搞“愚民政策”之时,当一些国家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把“群体免疫”视为最好方法之时,当有明显症状患者求医无门只能居家自愈之时,当收治医院不得不按年龄选择性救治重症患者之时,当维护资本利益不顾疫情蔓延而急于重启经济之时,“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就昭然天下。比之西方的资本至上,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光彩夺目,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