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厦门篇(二):番茄地里“种”小康

厦视新闻 2020-08-14 19:56:55

2020-08-14 19:56:55

系列报道《丰年》,今天(8月14日)我们来认识厦门两位90后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仅靠自己的双手创业、致富,将现代农业做到了极致,还通过现代化、科技化的种植基地,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共富”。

三明电视台记者 陈诗:来过厦门的朋友,可能大家都会知道有一条街叫做禾祥西,这是一条非常出名的商业街,那么今天呢,为您介绍的两位年轻人也与禾祥西有关系,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块儿去看看。

现场:大家好,这里是番茄大爆炸,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我是番茄哥徐飞,大家好我是方照。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我们自己基地的禾祥西小番茄……

徐飞和方照创立的公司叫禾祥西生态新农业,他们种植培育的新番茄品种取名“禾祥西”。那一天,徐飞和方照的直播进行了2个多小时,卖出了近两千盒番茄,营业额两万多元。这在以往的传统农产品销售中是无法想象的。

6年前,徐飞和方照从厦门大学毕业,两个高学历的小伙子带着一股创业热情,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当起了农民。

禾祥西生态新农业联合创始人 方照:大部分的传统农业慢慢都向现在的新型的高科技农业转型,那怎么去驾驭这么一种新兴的农业业态,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些更新鲜的血液,跟一种比较活跃的思维去注入。

两个人花了半年时间,熟悉政策、了解行情,几乎走遍了全国的水果批发市场。最后他们选择了当时种植技术还比较原始的小番茄。

集美灌口镇双岭村的这片荒地归属于当地的十几位村民,原本都是砂石地,根本种不了东西,一直荒废着。方照和徐飞与村民们一一商谈,最后以每亩1700元租下了120亩地。

几个月后,村民们发现,两个小伙子申报了厦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种植基地开始搭建大棚。大棚里不用土,棚里还有降温、光照、水肥等设备的安装与联网。两个小伙子种下了番茄种苗,用科技手段标准化管理园区。

当年11月,首批试产的禾祥西小番茄开始结果,村民们一看,一串串小番茄不仅色泽红彤彤,吃起来也很甜。番茄上市后,价格比市面上一般的小番茄高出不少。

村民 陈大姐:好吃,甜,甜度有够,产量也有。

这时,方照和徐飞邀请赋闲在家的村民们一起参与大棚园区管理,村民们一改开始时观望的态度,这下都很积极。

有了村民们的加入,大家干劲更足了。眼看到了小番茄结果的季节,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登陆厦门,他们的种植基地全军覆没。

村民 柯大姐:(闽南语)台风来了,大棚通通都湿掉,都落水了果实掉了一大片,大家就伤心了,损失很大,大家都很伤心、流眼泪,这要损失多少,损失多少钱啊。

团队一度陷入崩溃,方照算了算,损失达1800万元。

幸运的是,厦门市政府在台风过后及时出台了补偿措施,建造合作方也愿意先行垫付工程款,基地的重建工作逐步展开。这一次,他们改变策略:决定先集中建设一批大棚,一边生产、销售,一边清理、建设。而在种植技术上则以农业发达的以色列和厦门大学、厦门医学院的技术作为支撑。半年多后,皮薄、香甜、生态的小番茄一经面世,就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以品质赢得市场,眼看着项目越来越好,更多村民加入到了种植基地中。现在基地已经扩大到220多亩,年收入600多万元,每亩地一年产出效益约3万,真正实现了“一亩地就能脱贫奔小康”。

村民 王大姐:来这边做,有赚钱就有收入,比原来好,越来越好。

禾祥西生态新农业联合创始人 徐飞:从传统农业进化到现代化的、互联网的、信息化的、产业化的这种农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带动整个番茄细分行业的发展也好,包括和我们所从事的能影响到的这些农民也好,我们觉得这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这些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正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我们也期待,奔小康的路上有更多“新农人”,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靠技术増收,凭智慧致富。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