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蝶变记(三):深山里的博士工作站
榆中县北山的黄蒿湾村,曾经是国家级贫困村。这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农户常常广种薄收。但就是这个留不住人的偏远山区,却扎根了一批科研人才,因为他们发现艾草耐寒耐旱,是最适宜在这片土地生长的药材,于是在当地发展艾草产业,撬动金土地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农户靠着技术脱贫致富。
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专家 刘孜瀚:这个项目带动了很多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刘孜瀚,是艾草产业园项目专家。大家都说刘博士有一双慧眼。别人看到的是干旱贫瘠的土地,他看到的却是适合中草药生长的"沃土"。2017年他率团来到黄蒿湾村,将全国各地的艾草引种于此,通过覆膜穴植,野生驯化等科技手段,终于在黄土地上培育出第一株艾草。
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专家 刘孜瀚:发现第一批引种全部成活,就是开始生根发芽,看到了产业的希望。
产业有希望,人才来帮忙。2019年,黄蒿湾村建起了第一个博士工作站,来自全国六所高校的六名博士进驻大山,采集第一手科学数据进行研究、做土壤改良,不但培育出多个药用价值高、生命力强的艾草品种,还给艾草的深加工出谋划策。
记者 辜丹婷:像这样一台机器 ,一个工位,一天可以生产像这样的两千条手工艾条,一天就可以创造一万六千元的经济效益。
艾草产品多点开花,艾叶香囊、手工艾条、艾饼不断投产,田地里农户种植采摘忙不停,产业园里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艾草产业带动贫困户463户,其中就有162户建档立卡户,间接带动了三千多人脱贫。当地农户主动进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还积极到产业园务工,里外赚到三份收入。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日子更有盼头。
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专家 刘孜瀚:咱们好多老百姓用渴望的、 感动的眼神,每天都围着他们,用这种崇拜的眼神,感觉这些(人)确实像科学家,都到家乡来了,带动自己脱贫致富。
农户脱贫增收步履不停,致富源头活水不断。今年6月,全国台联提供了一百万帮扶资金,助力产业园开展"艾草人家"新项目,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在自家土地上种植艾草,并进行初级加工。产业园提供全程技术支持,统一收购产品,让农户实现收益最大化。
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专家 刘孜瀚:现在农户在科技的帮扶下,他转身成为了产业的主人,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这样的话真正能完成产业脱贫任务,完成了乡村振兴。
从星星点点的试验田,到如今万亩艾草产业园,科技力量打破了黄土地贫瘠的魔咒,广种薄收的故事就此改写。团队一年内拿下中药材领域6项发明专利,集体研制的防疫艾叶、防疫香囊还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换了产业,拔了穷根,被激活的黄土地种出致富经,也种出科研梦。
甘肃百草博士工作站科研中心主任 张晓娜:我觉得只要这个产业发展下去,我将来会一直在这个产业,(你愿意留在这里),因为我的个人价值会在这个产业实现。
榆中县中连川乡黄蒿湾村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专家 刘孜瀚:我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来,跟自己的亲人、孩子一样,你既然已经投身于它,爱它,就是决不放弃。
从榆中县城到黄蒿湾村,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绕过400多道弯,往返于蜿蜒的山路上,你总能看到一个用树木栽植出的巨大的"梦"字。拼在深山、苦尽甘来,这些拓荒的园丁,用青春浇灌幸福花,把梦种在山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