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厦视直播室 2020-07-21 20:57:12

2020-07-21 20:57:12

近日,接二连三曝出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涉嫌造假的事件,引起公众热议。涉嫌造假的案例包括“小学生研究癌症”、“初中生获奖作品与老师文章雷同”,更有一名连获三年青创赛奖的学生,获奖成果与更早前申请的一项国家专利高度相似……这些远超学生能力范围的研究,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获得这项重量级奖项?指导老师和家长在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未来又该如何防范这类竞赛出现问题呢?一起来关注。

拼爹!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项目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陈同学自述吕老师带他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研究工作。此后不到一周时间,陈同学就从对基因一窍不通迅速达到能够判断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对此,不少领域内的专业人士都表示,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前提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已经达到了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水准。事件发酵之后,有网友扒出真相,原来孩子实验日记中所提到的陈老师和杨老师,就是其父、其母。而该研究所也发布声明,经初步核查,此获奖项目学生是该所研究员之子。随后,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会发布调查和处理结果: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远超作者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决定撤销奖项。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组委会也组织专家组复核材料,并最终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此后,涉事小学生父亲发声明致歉,承认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

中学生连续三年三领域获奖涉嫌造假

无独有偶,西南大学附中学生段某严也因涉嫌研究造假而备受关注。段某严连续3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奖项,获奖成果横跨物理学、计算机存算一体和人工智能。其中,段某严的一个一等奖作品,与更早前申请的一项国家专利高度相似,而该专利的发明人与段某严获奖项目的指导老师同名。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调查这起事件。

与升学挂钩 助长家长为孩子铺路的想法

据了解,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因为与中高考加分保送挂钩而备受瞩目。今年1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从今年开始,取消青创赛的高考加分政策。但很多省市仍把青创赛比赛成绩当作中考录取的加分选项。专家认为,青少年科创大赛与升学挂钩助长了一些家长为孩子铺路的想法。

电话采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苏忱:我认为它的可恶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不正当的手段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第二,用伪科学的方法玷污了科学研究与探索的神圣与尊严,更重要的是用急功近利的做法误导了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与求真求善求美的培养南辕北辙。

教育部:中小学生全国竞赛全面自查 防止参赛造假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明确,每个项目可有1到3名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给予辅助性指导。但须遵守“三自”原则进行评审,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但近年来大赛很多获奖项目的科研课题和实验难度已达硕士、博士水平,根本不是中小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由此引发了社会公众的质疑。为了规范个别竞赛在组织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竞赛主办单位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

《通知》要求,各竞赛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开展一次自查,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要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必须坚持公益性,做到“零收费”。

《通知》明确,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各地要继续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幼升小、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升学依据。要继续对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中考)加分依据。此外,教育部也将进一步加强对审核通过的竞赛的管理,严肃查处竞赛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情节严重或者经警告、提醒仍不改正的,将从竞赛名单中移除,并不再受理举办单位举办竞赛的申请。各地各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决禁止违背学术诚信要求的行为。

新闻观察: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一项面向未成年人的比赛,参赛作品却接连被曝涉嫌造假,你认为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呢?

我们一边在关注到底是孩子是“神童”,还是父母有“神通”的事件时,不该只做看客,的确也应该反思一些问题:第一,怎么避免家长的“爱”,变成另一种“伤害”?一个明显超过小学生水平的科研项目,竟然能够堂而皇之地拿到大奖,这类涉嫌造假的事件背后,一定少不了一个角色,就是“望子成龙”心切,却不遵守诚信原则,甚至违背规则的父母。其实他们并不是在帮孩子,反而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坏榜样,不仅是“实力坑娃”,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第二,有关的部门机构在创办这类比赛的时候,有没有最大限度地维护科研的规范与教育的公平?在面对明显超出小学生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时,主办机构、评委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还是说本身的比赛机制就存在漏洞,存在导向的偏差甚至暗箱操作?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该停止追问。

现在教育部也要求中小学生全国竞赛全面自查,也有人会担心,这些比赛如果不举办了,会打击孩子热爱科学的心,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激发和保护孩子科创的积极性呢?

虽然个别赛事存在问题,但我们不能否定,有很多青少年的确是通过参加各类的科创比赛,培养科研的兴趣,踏上科研道路的,但这次的事件之所以引起舆论强烈关注,这其实折射出了公众对这类科研造假行为的痛恨,尤其是当造假和青少年联系到一起时,更让人难以接受。同时这也反映出大家对科创比赛公平公正以及教育公平公众的期待,我想只有秉持着这个原则,我们才能保护好孩子们对科学的热忱。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