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践行绿色生活 需要标准“先行”

厦视直播室 2020-07-16 20:51:54

2020-07-16 20:51:54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报告重点关注了生态环境、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公众评价等专题。报告显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状况总体有所提升,而绿色消费方面,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还存在较大差距。公众高度认可绿色消费的重要性,但践行度则相对较低。

自2019年起,为持续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监督参与生态环保实践,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每年跟踪调查评估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并发布年度调查报告。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开展,回收有效问卷72163份,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

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状况有所提升

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不同领域践行程度呈现明显差异。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公众绿色生活方式总体有所提升。在呵护自然生态、选择低碳出行和节约能源资源方面践行程度较高,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特别是在分类投放垃圾方面,经常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闲置物品的受访者人数占比增加了一倍,垃圾分类践行较好的人数占比增加了两成以上。

各类绿色消费行为均“不太理想”

践行程度相对较差的是践行绿色消费、减少污染产生等行为领域,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93.3%的受访者表示践行绿色消费对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但只有5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做得比较好,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存在较大差距。

报告显示,在具体实践中,各类绿色消费行为都不太理想。公众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经常做到“购物时自带购物袋代替塑料袋”和“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8.4%和44.6%;其次是“闲置物品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经常做到的人数占比超过四成;表现相对较差的是购买绿色产品。

调查显示,公众认为购买绿色产品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实际践行程度较低。公众认为少购买使用一次性用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实际践行程度较低。分别有84.6%和88.4%的受访者认为“点餐时不要一次性餐具”和“购物时自带购物袋”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受访者经常践行这两种行为的人数占比较低,仅有44.6%和48.4%。

对于阻碍公众选购绿色产品的因素,调查报告认为,无法识别绿色产品、产品质量没保证是阻碍公众购买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价格和类型因素也影响了公众购买。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阻碍自己选购绿色产品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些是绿色产品,缺乏推荐信息”和“市场管理不到位、绿色产品质量没保证”。

新闻观察:践行绿色生活 需要标准“先行”

从调查报告里看,存在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该怎么理解这样的差距?

首先要看到成效。值得肯定的是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由此带来的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人群越来越普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十八大以来我们各方面都在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也都意识到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成本太高,不可持续。于是绿色出行、禁塑令等等措施大家都能理解支持,并且主动牺牲了一些生活便利性来支持这种改变,这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的标识。一般来说,旧有生活方式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改变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去打磨。因此我们从报告所展示的结论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现在是在正确的道路上。

再一个看到差距。绿色消费方面为什么会“知行不合一”呢?新闻里有点到大家对绿色产品一是不熟悉,而是不够信任。这是非常明显的问题。这里面存在社会信任的温差。比如我们进入超市,看到满眼的绿色无公害产品,看一眼菜籽油,都是非转基因绿色产品,挑一盒鸡蛋,都是放养土鸡下的绿色鸡蛋。这个绿色产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消费者会有所困惑。这样的产品价格一般较高,不是说不能高,而是要有道理。消费者很大的担心在,这会不会是商家促销的手段。

因此,绿色产品标准的缺失是一个明显问题。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标准制定要赶快开展。绿色产品涉及面极广,制定、检测、监管这一系列的工作要不断推进与明确,让市场参与的各方都有标准,而不是各自标榜,造成消费者的困惑与信任的缺失。二是标准制定之后的广泛宣传与推荐,这也需要做大量工作,才能将各种标准入脑入心。

我觉得,现在的大数据背景,为这一类绿色标准的制定、执行和推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只要重视并且不断推进,这样的差距会不断缩小。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