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化十分》报道惠和影雕:绣在石头上的故事

央视网 2020-07-15 16:30:29

2020-07-15 16:30:29

央视《文化十分》7月9日报道惠和影雕:绣在石头上的故事。报道内容如下:

在福建惠安女的故乡,人们以石板为画布,以钢錾为画笔,通过一双双巧手镌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就是从传统石雕技艺脱胎而来的福建省非遗代表性项目“惠和影雕”,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在石头上绣花。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雅华:苏杭刺绣,绣丝绸。 闽南刺绣,绣石头。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雅华:惠安女就像我在金砖(峰会)的时候,我们的(习近平)主席,看到我穿了一身惠安女服装。他给普京这样介绍,这就是惠安女,她们很勤劳,很质朴,能滴水穿石。我觉得我的血液里还真的是流传了这种基因,我是惠和影雕的第十六代传承人李雅华。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雅华:影雕它的前身是我们在惠安石雕的脉络上,它的另外一种展示手艺的风格,一个像针一样(的合金钢錾),在一块黑色的石板上雕琢。去黑留白,黑白成像,然后它的深浅远近,全部掌握在这个技师的力度上。这个手艺没有高科技,也没有什么技巧就是“认真”两个字。2017年的这个金砖(峰)会,(十二金钗)很荣幸由(习近平)主席向普京来介绍,(习近平)主席先介绍了十二金钗的故事,然后他告诉普京,她们是在石头上绣花,而不是丝绸上,然后回过头来就问我,这一块做了多久,我跟他讲用一年的时间,12亿个点构成了这幅作品。然后普京就发出了“美人刻美女”(的赞叹)。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雅华:我是觉得我刻画出十二金钗各种不同的形态,包括她们的刚毅,她们的柔性。因为我也是女性,所以对女性的这种勾画,她的动态、神情,我觉得我自己会能感受到。郑小瑛老师,也是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性指挥家,有一年我去看了她的这个指挥,她那个白发,随着这个指挥棒的指挥,跟音符的高低,我发现她的头发会跳动,我就创作了这一幅。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有一个韩国的老师,他(拍)摄出了一幅,孩子和奶奶(的照片)那种无助,那种神情,当时他这一(张照片)刚好是黑白的,我那时候看到这张照片,我就很冲动,所以我最满意的应该是那一幅。疫情期间举国上下,大家都在为(战胜)疫情鼓(劲)加油,其实很多人都在画钟南山,但是当时他抓住我的是,他眼里含有泪光。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雅华:很早的时候确实惠安石雕,是传男不传女的,因为那种封建社会,比如说在刻佛像,女性是不能站在旁边的,然后到了清末年间,(线雕)演变成黑白针,然后再演变成影雕。那么这个时候它已经很细腻,那很适合女性的特质,所以最后面,应该是从我的上一代,第十五代开始就传承女性了。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雅华:父亲(石雕)这门手艺很有名,父亲当时大部分的手艺,都是做这种佛像、龙柱等等。哥哥、弟弟都传承了父亲石雕的这一门技艺,那我传承的是影雕,比较适合女性的这一块。父亲把这种手艺传承给我,然后赋予我的一种责任,要用我们的手艺去发展。那当然了,老手艺也要新做,要跟着时代干,像我们原来秉承的就是这种黑白,然后现在我们能做到彩色,就是适合现在年轻人,对这种美感的鉴赏能力。

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雅华:2006年在厦门建了这个惠和石文化园,里面会有博物馆,还有传习中心,面对社会上有兴趣来学这一(门技艺)的(人),那我们会一周有几次(课程),然后会结合我们当地的闽南文化来做推广。从这个文旅的融合,产品的多元,传承不单只是一种技艺,它更是一种使命和热爱。

在向大众推广普及惠和影雕技艺的同时,李雅华还尝试将闽南石雕技艺引入古建修缮、景观艺术和文创产品等领域。她说:“只有将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惠和影雕艺术之花才能常开不败。”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