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探索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老旧小区正迎来新一轮蜕变——槟榔西里从道路狭窄、安全堪忧的老旧小区,变成封闭管理、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小区;白鹤山小区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试行全新的设计方案、运营模式……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将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助推高颜值厦门建设。全市加快建设高颜值厦门大会召开后,记者走访了解我市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情况。
槟榔西里
旧貌换新颜 文化记忆不断层
在槟榔西里二期,至今仍看得到上世纪80年代的墙画、楼栋,然而小区居住环境已焕然一新——中庭开阔、道路拓宽、绿化精美,还设有共享书屋和楼道党建工作室。连日来,施工人员正抓紧进行改造收尾工作——更换防盗窗的铁皮挡板、规整缆线等。
“小区环境改得这么好,我们住在这里有福气。”自1998年就住在槟榔西里二期的居民骆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住在这里要面对不少问题:道路窄、停车难、违建多,小区没有封闭管理,不安全;遇到连续下雨,化粪池就堵塞、臭气熏天。
改造始于去年10月。据筼筜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改造拓宽了小区内道路,增设了130个停车位;同步改造地下管网,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实现雨污分流;对小区实施封闭式改造,设置智慧门禁;同时整理绿化,改造提升建筑楼道及大门等。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外立面保留了早期的黑板式公告栏,修复了曾经的墙画标语,还增绘了筼筜渔火、社区历史等内容,保留了过往的文化记忆。改造后,在居民商议下,原槟榔西里二期有了个新名字:安平里小区。“现在小区环境更好、更宜居,生活在这里有更高的幸福感、获得感。”骆先生说。
白鹤山小区
探索新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试点改造
如今的白鹤山小区(白鹤山路3-47号)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外观,地面坑洼,小区中央一片闲置空地长满了荒草……这样的情形即将得到改变。7月7日上午,一队来自安居集团的工程师来到现场踏勘,讨论设计方案。“未来,小区中央这片闲置空地将改造为两层空间,上层为开放式公园,下层将根据小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增设托幼、养老、助餐等公共生活服务配套。”改造单位工程师描绘着设计愿景。
以往,老旧小区改造多由街道、社区牵头,重点改造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配套设施、小区环境及建筑物本体等,改造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补贴。而白鹤山小区是我市首个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该项目拟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增设停车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平整路面、搭建智慧门禁,推动小区宜居度整体提升;最重要的是将小区公共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运营管理收益作为物业服务费用的来源渠道之一,通过引进物业服务巩固改造成果,实现小区后续长效管理。
目前,改造单位正抓紧入户调查、制定设计方案、运营方案并对接相关审批手续,预计年内正式动工。未来,白鹤山小区将形成一套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新模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步伐再加速。
【展望】
试点“成片式改造”拓展多元投资
提升老旧小区宜居度、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下一步该怎么做?市建设局副局长叶文语表示,我市将不断加强统筹规划,持续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试点“成片式改造”——即将片区内有共同改造需求的零星、分散楼房和老旧小区归并整合,交由一家企业统一设计、同步改造,形成组团、成片式的物业管理规模,开展后续统一运营管理;同时,继续坚持“微”改造原则,注重保留城市文脉,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改造中造血。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筹措难题,我市将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改造,探索建立由政府、管线运营单位、居民、组织实施主体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投资打造“智慧社区”,强化社区治理;结合小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因地制宜增设养老、托幼、助餐等公共生活服务配套,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