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社区的幸福密码(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7-09 10:55:09

2020-07-09 10:55:09

15分钟能干什么?在河南省许昌市许继社区,不少居民这样回答——

“去公园健身!”退休职工胡红说得干脆。每天一早,她总要去西湖公园锻炼,“走路十来分钟就到,玩一玩健身器材,最后打上一趟太极拳,浑身都轻快!”

“到书屋充电!”魏香丽是魏都区智慧书屋的常客,她感叹新变化,“出了小区就进书海,刷下身份证,泡上一杯茶,琳琅满目的书籍随便看。”

“去生鲜店买菜!”67岁的赵凤华爱逛小区西门新开的便利店,“几十种鲜菜,好多还带着露珠,这儿不光卖菜,还能送货上门、代缴水电费,10多种服务全免费,真方便!”

一趟拳、一本书、一把菜,折射出百姓生活节节攀升的幸福感。这些幸福源于许昌市倾力打造的15分钟便民圈。解决群众的关键小事,许昌舍得投入,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构建起生鲜便利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等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

5个服务圈,带来便利新生活

“群众盼什么,咱就得干什么。”这是许继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范学政的切身体会。

许继社区成立于2002年,辖区7500多人,有6个居民家属院,是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和地方共建社区。作为一个大社区、老社区,60岁以上老人有1100多人,如何解决老人“最上火”的看病难?

社区创新服务,依靠医疗卫生圈,签约家庭医生,让医疗资源下沉,实现精准对接。

又到了老人免费体检的日子,连续几天,许继医院医生汪晓瑞都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班,“血压、血糖、彩超、心电图等,一项不能落,写进每个人的健康档案。”一天下来,检查了30多人,临下班,她又和3名同事核对起档案。

在卫生服务中心档案柜里,摞满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有的慢性病两周要电话回访一次,有的直接上门巡查,分级诊疗,努力做到'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汪晓瑞说。

“不出社区门,有个头疼脑热的,就有大夫看,不用去医院挤了!”81岁的张桂芳觉得看病方便了。前几天天气热,她头晕得厉害,就拨通了家庭医生的电话。不到10分钟,汪晓瑞拎着药箱赶到,检查后及时给老人调整服药,等恢复正常后才放心离开。

不光是医疗卫生圈,5个15分钟服务圈环环相扣,给社区居民带来便利生活。

“我们老年人有了好去处,平时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能下棋、打牌、画画,不想做饭时,还可以吃营养套餐。”张桂芳说。

家门口能“托老”,也能“托小”。“有了儿童服务中心,我们两口子踏实了!”提起社区的新变化,“80后”李洪伟满脸幸福,过去最愁孩子放学早,无人照看。如今放学后集中托管,有退休教师辅导,他和妻子可以安心上班。

“有了和睦小家,才有和谐大家。”范学政介绍,社区将15大类160项工作整合为“一有七中心”,即一个社区党校和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儿童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志愿服务中心,构建5个便民圈,服务全方位升级。

服务有量更有质,退休生活也精彩

每天下午,退休干部郑建华雷打不动来到文体活动中心,打上一个半小时乒乓球,“出出汗挺好,这不,体重下来了,血压也恢复正常了。”

在隔壁的舞蹈室,胡红换上红色连衣裙,拿着蓝色扇子,和老姐妹们一起排练舞蹈。“这可是每年社区春晚的压轴戏,在市里都获过奖呢!”她得意地告诉记者,“年轻时候各忙各的,现在退休了,进了舞蹈队,又是一个大家庭,退休生活同样精彩!”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活动,活动靠文化。”范学政说,“服务中心盖得再漂亮,没人愿意来,还不是空壳子?”

老范坦言,刚开始搞活动时,组织松散,群众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打开局面,他们挨家挨户摸排,大家伙想玩的、爱玩的多搞,一个个兴趣社团建起来,人气旺了起来。

“现在大家吃喝不愁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郑建华说,社区的活动场里,每天各类活动排得满满的,排练舞蹈的、演奏乐器的、打乒乓球的,一场场比赛热热闹闹。

活动多了,质量也不断提升。去年7月,学舞蹈专业的王喜娟被请到社区,负责文体活动组织和策划。她一招一式教得专业,老人们学得认真,很快就融入其中,“许多大爷大妈叫俺好闺女,可亲哩!”

如今,不少老人忙了起来,参加志愿服务队,共建和谐社区。“不管电灯泡坏了,还是下水道堵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志愿者就能上门。”范学政介绍,社区组建了38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有1100多人定期开展社区义诊、家电维修、法律服务等志愿活动。

去年志愿者发起一项“捡烟头换鸡蛋”活动,居民们换走了1000多个鸡蛋,换来了社区的清洁环境,换来了垃圾分类新时尚。

当群众贴心人,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墙上的一本本《民情诉求》格外醒目。翻开细看,每个问题是什么,解决了没有,一目了然。

“我们没干啥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可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干好。”范学政说,不管是老人手机找不到了,还是邻居电视声音开得太大了,都列在服务清单上,“服务圈再好,也要有人干,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为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党员干部带头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老人下不了楼,范学政上门测量体温,买菜、送饭,一送就是一个多月﹔一位孤寡老人突发急病,干部第一时间护送到病房,垫付了2万多元押金……

干社区工作15年,范学政遇到最难的一件事就是更换电梯。前年,社区5栋楼的10部电梯到了使用年限,可由于历史原因,没有维修基金,更换电梯的资金没着落。十几层高楼,电梯不能用了,大家上下楼咋办?范学政先后组织了5次居民议事会,他和同事们半个月跑遍了320户居民,磨破嘴皮子,一个个疙瘩解开了,全体居民达成一致,集资更换了新电梯。

社区服务连民心。大家烦心事少了,心里亮堂了,范学政也有了个绰号——“幸福村村长”。

范学政总是说,当好这个“村长”,就要和大家打成一片。他打乒乓球榜上有名,唱歌也数得上,“不少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大家一起乐呵中就化解了。”

这不,在二楼文体活动室里,老范又和老年乐队唱起了《许继社区共建之歌》——“组织共建、活动共联、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共建共建有力量,共建共建更美好……”

范学政说,他们这个100多人的“党之声”合唱团,把大家身边的故事写成歌曲,还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编写了《新时代新征程之歌》,把“四讲四有”编成《合格党员之歌》……

听,一支又一支幸福歌声从社区传出,多么悦耳、多么动听!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