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见证蝶变——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发布活动侧记
不忘初心见证蝶变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发布活动侧记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谢婷)一次次讲述中,人们回望初心;一阵阵掌声里,人们见证蝶变。
7月3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他们的先进事迹。当晚9点,央视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发布仪式。
6月30日,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活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福建、宁夏两地设分会场。在现场的视频回望和亲历者讲述中,一张以山海为证,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接力长跑”画卷徐徐展开。
“你给我们搬到了平处,给点甜水吃一吃、平地坐一坐么?”二十几年前,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的林月婵刚到宁夏,村民的小孩这样问她。
伴随着主持人的介绍,二十几年前西海固的贫困景象在大屏幕上重现——这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00毫米左右,从小到大,孩子们喝到的水都是苦的。197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经过一番考察后,称以宁夏西吉、海原、固原为核心的一带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海固的出路在哪里?这片土地上两百万人的出路在哪里?
大屏幕上的景象带领观众们缓缓跨越24年的悠长岁月。1996年,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前后11批183名挂职干部、20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24年前赴后继,久久为功,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用一代人的时间,回答了西海固的历史之问。
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到宁夏,“移民吊庄”、招商引资、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多个项目里,都有她的心血。在她的见证下,贺兰山下的一片戈壁滩上崛起了闽宁村,之后又变成了闽宁镇,6万名移民在那里开创出新的家园。当年想要口甜水喝的小孩,家里通了自来水,用上了抽水马桶。
在宁夏分会场,嘉宾刘昌富回忆起了这二十几年间生活经历的巨变。“1998年我们刚从西吉县搬下来,没有地,非常穷,小孩子上学的两块五我都拿不出来。”刘昌富说,后来菌草扶贫工作队教他们种植蘑菇,说是“菌草之父”的科研成果。将信将疑的他将整个大棚的蘑菇卖完后,赚到了7000块钱,比过去一年赚的都多。今年,他种了8亩地的巨菌草,等到秋天就能赚上几万块钱。“以前怎么都不敢想,在家门口就能这么赚钱。”刘昌富说。
刘昌富口中的“菌草之父”林占熺当天出现在了北京的录制现场。
“参与闽宁协作的23年时间,有一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1995年10月2日我们成功种植了菌草以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三倍。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还当即编了个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当地老百姓很多字都不会写,普通话都说不好,谁也没想到他还能说这些话。我们当时太欣慰了,和老百姓一起努力没有白费啊。”现场,林占熺一边展示老照片一边介绍。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已经77岁的林占熺,二十几年来频繁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进行科技扶贫,不仅与宁夏贫困群众同住在窑洞里,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还天南海北地帮农民跑起菌菇销售。如今,宁夏已经遍地都是“致富草”,高峰时期,银川至上海飞机的货舱内,全部被戈壁滩上的蘑菇装满。
“林教授的讲述很平静,我们内心却很澎湃。”在福建分会场观看视频的基层干部陆小彬说,这是一部最生动的扶贫教材,让人深深地为闽宁两地山高水长的深厚情谊而感动,为宁夏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慨。
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故事在屏幕里重现。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把“家”搬到了西海固,2016年他到宁夏挂职,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夏支教,一同前去的还有年仅11岁的儿子。如今,李仲福推动建设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市多地开花,将宁夏特色农产品销得更远;陈莹牵线在固原市第五中学设立“船政班”,让更多贫困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工作;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元北上银川的福建人黄添进,如今已是宁夏著名企业家,他投资1亿多元建设一家现代化食品加工厂,带动不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画面飞跃,在一代一代人的协作努力下,如今的宁夏已经旧貌换新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58.12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1.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7%。2020年,宁夏剩余的1个贫困县(西吉县)和1.88万贫困人口将如期脱贫退出。
一个个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变,是一座座村庄的美丽蝶变。
屏幕上蓝天悠悠、人们笑容洋溢,屏幕下三地的观众频频鼓掌,为这场伟大的奇迹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