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组合拳式“擦边球”误导家长
和教育相关的话题一直是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如今,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手机里都装着若干教育APP,这些APP具有“接受通知、完成作业、在线学习、按时打卡”等等功能,但一些商业机构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利用套路,躲避平台的监管,发布博眼球、标题党的文章。这种将教育资讯作为培训广告的噱头大肆推广成了时下不少机构的宣传手段,他们通过贩卖各种各样教育焦虑让家长买单。
标题党耸人听闻 教育资讯实为“卖课”广告
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孩子今年刚刚小学毕业,即将升入初中,面对孩子即将到来的课业变化,李女士开始时时留意各类教育信息,她告诉记者,近日她看到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是《教育部紧急通知:小学将新增一门课!2004-2013年出生的孩子影响最大!》,点开后内容前几行写着诸如“说了很久的升学寒冬这一次真的来了”、“消息一出,家长群炸了” 、“2020年教育政策频频出台,升学之路却条条封死”等耸人听闻、令人焦虑的语句。不过,看完全文后,李女士却发现这又是一篇推广编程课的广告。
学生家长 李女士:经常会看到这些就是打着教育部的旗号,然后教育部大改革,然后这门课上竟然成了必修课,家长都疯了,然后全部都是这种字眼,大部分文章其实都是推销课程和书籍的。
事实上,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用标题党贩卖教育焦虑的营销文章。
北京市民:尤其现在在疫情期间,就是学生有些焦虑或者对学习对生活可能产生一种焦虑情绪,我看见过有这种文章。
北京市民:就是什么类似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类似这种。
记者在微信中搜索“中小学生最倒霉”这样的关键词,出现多篇以“教育部:2020年开学将会大改革!中小学生最倒霉”为标题的文章,点开后发现有的文章是为了卖编程课、有的是为了卖记忆力培训课、还有的是为了卖书,但都不约而同的的套用了一些所谓的教育部政策,有的还配上了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的照片,有的堂而皇之的写着“高考卷面字数已经从原来的7000字到10000字”,而这样的描述并非来自教育部官方公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他本身没有教育部的授权,他去发布这些消息,再一个就是把原本的完整的教育的一些政策文本拆解开来,把它其中某一句话某一件事拎出来,对他所想做的这种商业的点把它结合起来,这两个本来就是一个就是张冠李戴的。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现在很多的广告它之所以不标记为广告,它主要是软广告,它是用一些标题党的,用营销号的,做营销的这种方式来宣传广告,这个是一个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这是一个非法的一个营销活动。
专家:莫让“标题党”成为网络生态毒草
今年3月1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正式实施,明确网络内容生产者不应使用夸张标题,也不能发布与标题不符的信息。而对于涉及“中小学生最倒霉”等相关标题党的文章,微信团队也回应表示已对上千篇涉及“中小学生最倒霉”等相关标题党的文章进行处理,将对微信公众号中使用误导性、煽动性等标题党内容进行处理,并视其恶意程度对违规的公众号进行相应处罚。不过,6日记者在微信中仍能搜索到多篇此类文章。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我们的处罚一般都是线上处罚,出现了问题之后,线上文章就删掉了,或者是线上公众号,或者是自媒体号可能严重的可能注销了,但是背后的这些人可能转移号又继续干了。
专家表示,对于此类恶意营销的手段,平台应该硬规则和软规则结合,加大处罚力度,从算法等技术上进行限制。而家长和学生作为此类营销的主要对象,也应该提高信息素养,谨防上当受骗。
新闻观察:组合拳式“擦边球”误导家长
本次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这次疫情将线上教育再一次推向了风口,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电子化这种辅助手段也是一种趋势,但当教育与市场过度融合时,就产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有相关规定来监管吧?你怎么看?
如今教育问题已经让不少家长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在教育方面尽可能给孩子更好的等等,这些心理对于商家来说,都是极大的商机,在利益面前,一些商家就开始冒着违法的风险,打擦边球。我们通过今天的新闻看到,不少公众号推文都会用标题党来吸引眼球,内容直指家长焦虑心理,这些公众号的推文最终的目的是卖课或者卖书,所以这样的文章就属于广告,而根据广告法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很多推文都是打擦边球,一些消息并不是假信息,但是经过张冠李戴后,信息内容就有所偏差,这就是属于“引人误解”的范围,然而擦边球不单单是内容,还有时机。有媒体在调查中发现,一篇推文一般是教育机构委托公众号运营方来做推广,公众号运营方也知道这些“引人误解”的文章会存在法律风险,所以他们会在推送发出几天之后就删除文章,如果有人举报或者市场监管部门发现,文章已经删除了,很难查找证据。但这些文章发出后两三天的阅读量,就已经达到了他们传播的效果。这种组合拳式的“擦边球”打出来之后,最受干扰的就是家长了。
针对这种组合式“擦边球”,应该怎么办?
其实针对市场化的线上教育,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一些乱象了,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规范教育类app的备案管理办法。同时,在广告法当中也明确,教育培训类广告不得利用学术机构、专业人士等名义推荐等相关的约束性条款。但很明显现在我们看到,在利益驱动下商家无孔不入,所以最终我们还是得提到监管,教育应该是纯粹的,当教育与市场过度融合的时候,就应该有一张更全面的保障网,如今保障网是有的但并不全面,商家依旧有空可以钻,有擦边球可以打。
首先在制度上应该把保障网织得更密。另外,监督执行上要不断加强,这种监督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相关的职能部门外,内容发布的平台方也应该加强力度。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像食品安全、医疗等方面的监管力度逐渐在加强了。那么,这些类似的监管经验完全就可以运用到教育领域,将现有的窟窿及时补上,让“擦边球”再也打不出来。在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做不做”就是监管部门的主观意识了。
另外,家长也应该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如果发现类似部门发布文件的文章,一定要落实到出处,如果没有出处的话,就不要轻易相信。一般广告推文在文末也会呈现出商品,家长如果在看完文章发现有相关课程或者书籍推荐购买的话,自己心里也要有一杆称,如果发现有虚假信息,或者容易让人误解的信息,要及时举报。
新闻链接:工信部通报15款违规App 教育类成重灾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在线教育呈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教育APP开发太多、使用不当等问题也频繁出现。在工信部近日公布的“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15款App名单”中,在线教育类App就超过一半。
工信部通报的15款App违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和“过度索取权限”,其中有10款App存在“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在通报的15款App中,智慧树、ClassIn、TutorABC、乐学高考等8款均为在线教育类App,占比超过一半。在这8款App中,“过度索取权限”的问题最为严重。TutorABC、纳米盒、乐学高考、小盒家长存在“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的问题。此外,TutorABC、洋葱学院、小盒学生、彩云小译存在“私自共享给第三方”的问题。
工信部表示,上述APP应在7月14日前应完成整改落实工作,逾期不整改的,工信部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在今年4月底,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也曾对学而思网校等几款知名在线教育App进行测评,发现虽然大部分App能够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及规范,但仍有一些App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