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0)》:全球城市因灾绝对损失风险 台北居首
7月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0)》。
蓝皮书指出,根据世界城市风险报告结果预测,中国有10个城市位于全球城市因灾绝对损失风险(风险GDP)排名前50,占比20%;有12个城市位于全球城市因灾相对损失风险(风险GDP占城市GDP比重)排名前50,占比24%。
世界城市风险报告结果显示,台北位于城市排名的第一级,十年累计风险GDP最高为2016.2亿美元;上海、香港位于城市排名第二级,十年累计风险GDP分别为881.5亿美元和877.2亿美元;北京位于城市排名第三级,十年累计风险GDP为551亿美元。天津、广州、成都、深圳、杭州和东莞位于第四级,预计十年累计风险GDP为415~503亿美元。这些城市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风险类别来看,热带风暴、金融市场闪崩、地震是影响风险GDP的重要因素,其中热带风暴影响最大。
因灾相对损失风险排前50位的中国城市有12个,台北、杭州、东莞、广州、天津等因灾绝对损失风险排前50位的城市仍然位于因灾相对损失风险前50位,而北京、上海、香港、成都等不在此名单中,厦门、宁波、唐山、昆明、南宁、苏州和无锡等列前50位。
对于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蓝皮书指出,全球城市连接方式与运行范式面临巨大挑战。对全球城市产生短期冲击和长期影响主要有:其一,疫情影响之下,“封城”“锁国”等封闭性防控措施对全球运输连接产生巨大影响。国际航班急剧萎缩,国家间人员交流锐减。作为全球城市发展基础的国际连接受到重大冲击,全球城市的互动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短期考验。其二,抗疫期间,各国民众居家为主,经济停滞,就业和需求锐减,造成全球供需结构和供应链急剧变化。全球城市的地位主要基于全球生产体系及产业链。在这一新的结构性变化之下,全球城市的实力与流量枢纽地位将面临变局。其三,疫情带来居家办公以及以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服务新业态的出现,并更趋关注以“社交距离”为代表的安全运行模式,这对以人际交流互动为核心的全球城市运行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其四,抗击疫情中呈现出的城市公共应急储备能力尺度、社会治理与公序良俗、信息公开与管控等问题,必将给城市韧性赋予更大的重视和更广的内涵。(记者许庆平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