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城市历史记忆:沙坡尾的古味与新潮

厦视新闻 2020-06-26 19:42:12

2020-06-26 19:42:12

说到厦门,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和记忆。作为闽南文化开放的代表,厦门见证了历史峥嵘岁月,在不同的角落里藏有不同时间段的历史文化。今年2月,由市政府印发的《厦门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正式出炉,这意味着,我市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将全力争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从今天开始,《厦视新闻》将推出系列报道“寻找城市历史记忆”,关注厦门的历史风貌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展现厦门对文物的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26日,我们首先走进厦港历史风貌区,在这个片区里,不得不提到厦门最古老的港口——沙坡尾。

漫步沙坡尾,昔日停满船舶的避风坞绿水平静,不远处的世茂双子塔,俯瞰着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社区。

对于吴国斌来说,沙坡尾是一段曲折起伏的故事。他是地道的沙坡尾人,一家三代一直生活在这里,见证了沙坡尾逆袭新生的过程。

厦港街道沙坡尾社区居民 吴国斌:追溯起来,从明末清初,这边非常繁荣,清朝过来都是港口,延伸了很多商业,那时候非常繁华。

在吴国斌的记忆中,沙坡尾是厦门渔港文化的见证。沿岸的渔船早出晚归,每到傍晚,便是南北采捕、鱼贯而回的热闹场面,街巷中飘荡着满满海味,冻鱼的冰块和腌鱼的盐巴是他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发展与渔业转型,沙坡尾的本地渔船大都不再捕捞,这里也随之清冷下来。

2015年6月,沙坡尾迎来了封闭改造。一方面,通过整治坞内水域、保护旧建筑风貌和开发工业厂房,传承古风古味的昔年渔港;另一方面,这里引进全新业态,将传统闽南特色与现代艺术感相结合,打造出厦门多样文化的地标。

传统与创意相融、保护与开发并举,沙坡尾迎来了新生。在这里,你可以喝咖啡、看演出,流连于一家家网红小店;也可以漫步街头,路过老式的理发店、复古的旧货行,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旧书店里淘几本原版旧书。老厦门的烟火气,就藏在这片老街区里。

这两年,厦港民俗文化传习中心主任黄锡源多了一个新身份——沙坡尾的“一日馆长”。所谓“一日馆长”,就是每期设置一个主题,邀请熟悉沙坡尾的社会学者、业内专家,带领参观者零距离感受沙坡尾多种文化的融合。

厦港民俗文化传习中心主任 黄锡源:游客来到我们这个地方也希望看到这些比较原始的区域特色的一些状态,我们就让游客更多地去了解沙坡尾渔港,它的一个转变史,还有承载的更重要的是给我们一个闽南的海洋文化史。

这些老物件尽管没有生命,但背后蕴藏的文化却是“活”的。秉承着这个观念,从2017年至今,“一日馆长”活动涉及民俗、建筑、音乐、美食等多个主题,已成为沙坡尾的品牌活动。

点亮文化之“灯”,让沙坡尾这个历史风貌区重放光彩的,还不仅仅是“一日馆长”们。

现场:曾记得,囝仔时,妈妈定定,带我去菜市,买着我爱吃的鱼……

在悠扬的闽南语歌曲《鱼歌》中,沙坡尾活态展示馆开馆了。作为沙坡尾文化的会客厅,展馆让厦门港那些留存在记忆和文献里的场景重新“复苏”,将整个沙坡尾的发展历程以时间顺序梳理,让游客领略沙坡尾从唐宋至今跨越千年的文化历史。

沙坡尾工作坊执行主任 梁允熹:是大家了解沙坡尾前世今生的一个窗口,其实大家每次来到这里,都会觉得沙坡尾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是抬头可以看得到乡愁,留住所有尘封美好的厦门岁月的这么一个地方。

从硬件设施升级到文化精神塑造,如今的沙坡尾,兼具了古味与新潮。去年,曾因改造工程而禁止渔船停靠的沙坡尾避风坞里,迎来了几艘木质渔船的回归。船身重新彩绘,船上悬挂彩旗,这几艘景观渔船,成为沙坡尾避风坞的重要一景。

如今,走在沙坡尾街头,老沙坡尾人吴国斌觉得新鲜又熟悉。精致、文艺、时尚的主基调让曾经没落的旧码头生机勃勃、焕然一新,而细细品味,本土文化仍蕴藏在沙坡尾的肌理之中,没有改变。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