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毒品离大家并不远 永远记住要远离毒品

厦视直播室 2020-06-26 21:02:26

2020-06-26 21:02:26

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众所周知毒品危害巨大,但仍然有人绞尽脑汁,铤而走险。近年来,毒品犯罪网络化特征日益明显,犯罪手法也更加隐蔽。日前,湖里法院就宣判了这样一起毒品案件。一名男子,为了让毒品交易更加隐蔽,竟然想到了用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近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间,我市两级法院毒品犯罪审判情况进行了通报。

被告人 毕某宏:我的行为触犯了国家法律,对家庭、妻子、儿子、父母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深感愧疚。

在庭审过程中后悔不已的这位,就是被告人毕某宏。毕某宏出生于1973年,来自辽宁沈阳,此前就因为走私毒品罪被判处缓刑。但是,还在缓刑考验期间的毕某宏,并没有就此收手。案发前,毕某宏通过网络聊天软件,打算将一包大麻卖给厦门的一位买家。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在毒品交易中,毕某宏还和买家商定,用比特币支付毒资。去年10月24日,在收到0.0466比特币的毒资后,毕某宏通过快递,将一包重约20克的大麻寄往厦门。但没想到,这包毒品刚被放进鸟箱,就被公安机关查获了。去年11月12号,毕某宏被抓获。

湖里法院认为,被告人毕某宏违反国家对毒品的管制规定,非法贩卖、运输毒品19.73克,已经构成了贩卖、运输毒品罪。法院依法撤销了毕某宏此前的缓刑,数罪并罚,一审判处毕某宏有期徒刑三年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七千元。

这起贩卖、运输毒品案,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贩毒案。记者从市中级法院法院了解到,近一年来,我市两级法院新收的一审毒品犯罪案件达到191件。虽然新收案件数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5.8%,但是大宗毒品犯罪不断增多,而且,在这些毒品案件中,犯罪网络化的特征日益明显。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平台相互联系、支付毒资,并通过快递寄送毒品,实现“人货分离”,让毒品犯罪更加隐蔽。

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 王敏重:我们最近的案件里面就接触到好几起,是在闲鱼的平台上面来贩卖毒品的,毒品犯罪手段更加隐蔽,也加大了公安机关的打击难度。

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也发布了2020年十大毒品(涉毒)犯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显示目前我国贩毒活动在犯罪方式上,科技化、智能化手段增多,利用QQ、微信、论坛等信息网络进行联络、交易,利用物流寄递渠道进行运输的毒品犯罪案件时有发生,隐蔽性更强,打击、监管难度更大,对禁毒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新要求。

此外,目前我国吸毒人员呈现了低龄化的特点。从我市的案例来看也符合这一特点,近一年来,我市两级法院就审结了10余起涉及在校学生实施毒品犯罪的案件。而新型毒品层出不穷,也是近一年来毒品案件的一个新特征。近一年我市法院审理的毒品案件中,出现了唑吡坦、三唑仑等具有催眠作用的“睡眠导入剂”和起兴奋作用的甲氧基色胺等新型毒品。这些新型毒品,常常披着“药品”的外衣,致人吸食成瘾。

法官提醒,毒品不仅摧残吸毒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常常会诱发其它犯罪,破坏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危害巨大。而且,贩卖毒品在数量上没有门槛,只要实施了这一行为,就触犯了刑法。

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 王敏重:从法律的规定来看,贩卖毒品它只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都是一种贩卖,而且贩卖毒品它是没有一个数量的规定的,也就是你不管贩卖多少,0.0001克,甚至是很微量的,只要能鉴定出来有毒品的这种东西,都是构成犯罪的。

我国坚持对毒品违法犯罪“零容忍”,对毒品犯罪案件的重刑率明显高于同期全部刑事案件。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公安机关破获毒品犯罪案件63.8万起,打掉制贩毒团伙3.2万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8万名,缴获各类毒品400多吨。2019年,全国新发现吸毒人员同比下降11.9%,连续5年呈总体下降趋势。但当前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新闻链接:小心!伪装的新型毒品】

在我国厉行禁毒的政策和公安禁毒部门的严厉打击下,犯罪分子绞尽脑汁,不断变换花样,很多新类型毒品被披上了极具迷惑性的伪装。近日,海南三亚警方就破获了一起新型毒品案,贩毒分子将毒品伪造成饮料的模样,迷惑性极强。

6月9日晚上,海南三亚警方接到线索,有一伙人在一家酒吧内,喝一款叫做“卡哇潮饮”的新型毒品。经警方研判发现,6月9日下午,曾某杰及其同伙刘某坤、曾某鑫、谢某峰、曹某 从深圳驾车来到三亚,当晚到一家酒吧喝“卡哇潮饮”。之后,这伙人又到三亚一家酒店落脚;11日凌晨3时,警方对曾某杰等5人展开了抓捕行动。随后,警方又在曾某杰的车上搜出了两箱“咔哇潮饮”,总共缴获41瓶。目前,曾某杰等5人因涉嫌运输毒品,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据介绍,“咔哇潮饮”制作原料中含有“γ-羟基丁酸”,滥用含有这种物质的饮料会造成暂时性记忆丧失、恶心、呕吐等症状,与酒精并用会加剧危险性,甚至会失去意识、昏迷及死亡,属于新型毒品。近年来,随着公安机关不断加大涉毒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毒贩为了逃避打击,将毒品加工、伪装成各种新品种、新形态、新包装,伪装的毒品大多采用饮食方式,如棒棒糖、奶茶粉、速溶咖啡、巧克力、酒等等,另外,警方近年来还查获了多起毒品邮票、“浴盐”等新型运毒方式。

【新闻链接:VR体验吸毒恶果 切实挡住第一口】

在“6·26”国际禁毒日,全国各地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有的地方就利用VR技术,让市民身临其境体验吸毒后的眩晕感和不适感,以此助力禁毒宣传。

在江苏徐州云龙区人民检察院里设置了一个VR体验区,在这里,体验者可以直观感受到吸毒给自己带来的危害。

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刘硕:这个是我们的游戏头套,还有我们的手柄,戴上这些头套和手柄,就会进入到一个虚拟VR的3D房间里。

体验开始后,通过VR眼镜,体验者就会进入一个虚拟的房间内,在这里放置着各种毒品。一旦选择某种毒品,VR装置会直接生成强烈的眩晕感,体验者会立刻感到失去平衡。工作人员介绍,这套装置对吸食毒品后的各种视听感觉进行了仿真模拟,在体验过吸毒危害后,体验者还可以在虚拟空间内,亲手拿起虚拟毒品,进行辨识。

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 于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首次接触毒品仅仅是出于好奇,因此我们设置了VR禁毒体验。

带上VR眼睛,贴上肌肉跳动设备,在西安,警方也利用VR技术,让市民身临其境的体验吸毒后的眩晕感和不适感,帮助群众加深对毒品的认识,了解毒品的种类及对身体的严重伤害,切实挡住第一口,从而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新闻观察:毒品离大家并不远 永远记住要远离毒品】

今天的新闻观察,我们邀请了本台新闻观察员郎立斐。

6.26国际禁毒日,我们来谈谈这个话题,毒品的危害,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对涉毒犯罪的严厉打击也一直没有松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沾染毒品?

今天新闻中有个很沉重的话题,就是青少年涉毒案件的增加,吸毒年龄下降,如何让青少年远离毒品?

在戒毒机构,几乎每个吸毒者的经历都可以用后悔莫及来形容,除了好奇,还有很多属于无知,很多都和家庭关爱缺失等有关。其实很多人对毒品的危害并不真的了解,因为在平时大家觉得毒品离自己很远。特别是新型毒品不断出现,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上当,而一旦走出第一步,就会发现永远无法回到原来的地方。

青少年是勇于探索的年龄,也是情绪波动的年龄。青少年接近毒品,很多和不良社交有关系,一些传统教育方式,可能对他们并不是特别有效。有些名人涉毒,对青少年的示范作用很大。社会对毒品的容忍态度,应该更加严厉。比如涉毒的明星,永远不应该给他们洗白的机会。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