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危”跨省排查到村庄 一个刀疤让离别22年母子相认
救助站工作人员为张连英理发。(受访者 提供)
寻人像破案一样,仅仅通过几个字、几句话,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帮这些没有户籍的流浪人员找到亲人,他们中有被拐10多年的聋哑人、离家出走20多年的母亲……
6月19日是第八个全国救助管理“开放日”,今年主题是“大爱寻亲,温暖回家”。19日,本报记者走进厦门市救助站,听他们讲述帮无家可归的人回家的故事。
寻亲像破案一样 用方言比对出身份
19日上午10点,在市救助站学习室里,一名叫张连英的救助对象正在做简单的器械运动。
今年1月3日凌晨,张连英刚被送来救助站时,身体很虚弱,衣服破旧不堪,她是一名智力残障人士,只会说“不懂”或是沉默,看到门一开,就会往外冲。工作人员说,他们试图与她对话从而分辨出她的口音。约有1个月时间,在工作人员反复耐心沟通下,张连英才会说几句话,但不知她说的是什么。工作人员将她的话录下来,还是听不懂。
市救助站将这几句录音放到全国救助站工作群上,没过多久,湖北荆州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说,听她口音,好像是湖北洪湖的。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与洪湖救助站取得联系,请当地工作人员与张连英用方言沟通,终于确认了她的身份。不过,张连英丈夫已去世,户口已注销,已无家可归,但当地救助站表示愿意接收张连英。目前,张连英还留在厦门,市救助站将在适当时候送她返乡。
虽然妈妈走了那么多年 但我一直知道有一个妈妈
今年2月份,一名女子躺在海沧一座山上,民警发现后将她送到救助站。这名女子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叫危金英,以及她父亲名字和地址,市救助站成人救助二科的工作人员以此找到了江西一个乡镇,但跨省协查,核实难度很大,只好集中询问了当地“危”姓家族的村庄。
兜了一圈,工作人员找到危金英的儿子。 “她额头上是不是有个刀疤?”危金英的儿子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就询问这个特征,说刀疤是母亲在他小时候为了保护他留下的。工作人员确认危金英左边额头上确实有刀疤,这位22年没见到母亲的儿子激动不已。
据了解,1998年危金英因精神受到刺激,离家出走,家人找了很多年,却杳无音信。10天后,危金英的儿子来到厦门,但危金英已经不认得儿子。“我没有你这么大的小孩,星星才这么大。”危金英比画到自己的腋下,她的记忆停留在20多年前。
工作人员说,危金英儿子的一句话让他们感触很深——“虽然妈妈走了那么多年,但我一直知道我有一个妈妈。”每一次帮救助对象找到亲人,都让他们觉得工作非常有意义。
【手记】
他们的“生日” 就是来救助站那天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为救助者寻亲的路上,还有一些令工作人员“头疼”,却令受助人温暖的瞬间。
不少流浪人员没有身份,更不记得自己的生日。登记表出生年月这一栏,常让工作人员苦恼不已。但是,现在他们有“生日”了。“‘生日’就是来救助站的那天。”市救助站成人救助一科科长弋康杰说,几年里,救助站为不少流浪人员过“生日”,这些流浪人员都很感激,他们终于有了“生日”。
其实,市救助站也发生过不少次乌龙事件——好心人把散步的老人也送了进来。工作人员说,一些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家,在家门口散步一时忘了方向,被路过的好心人送来寻亲。
“前不久,就有一个女婿来接老丈人,老人家委屈地说自己就在家门口遛弯,被人送了进来。”工作人员说,这些好人其实很热心,但他们建议最好能先核实身份再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