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赋能“传统文化” 让闽南文化更有活力
《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今起施行
首次设立闽南文化保护名录制度
闽南话、南音、漆线雕、红砖古厝等等这些生动的闽南文化符号,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独特人文精神和传统,如何让这些非遗“活起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之一的厦门,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推出《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办法》从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的首部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这部法规有哪些亮点。
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陈建兵:香料调配好之后,加了水,正在进行和合,和合香料。
在海沧青礁村院前社,非遗传承人陈建兵正在向小朋友们展示闽南天然香的手工操作步骤,吸引不少小朋友都想上手亲自体验体验。
体验小朋友VS家长:也是第一次制作香,想体验一下,亲自动手操,才能感受到,耳闻不如一见。
体验小朋友:有时候会来玩一下,闽南人要自己去理解我们家乡的文化,要不然自己就不算闽南人了。
虽说现场很热闹,但陈建兵告诉记者,从2014年设立传习中心以来,6年的推广经验让他感觉到,仅凭一己之力,小范围组织体验活动,向社会传播普及闽南文化总有些力不从心。
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传承人 陈建兵:靠我们的个人力量其实是非常之有限的,我觉得还是需要有政府,给予更多的推动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而不是只是小部分人的一项事务。
鼓励城市建设体现闽南特色
今后,陈建兵这种“单打独斗”的文化推广模式很有可能会改变。今天开始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就从规划与保护、传承与发展、交流与合作、监督与责任等方面对闽南文化的保护发展进行总体设计,并首次实施闽南文化保护名录制度,闽南传统口头文学、闽南民俗、闽南饮食等12个大类都将纳入保护名录,其中就囊括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红砖建筑、侨批、沙茶面等。此外还设立闽南文化保护专职队伍,重点收集统计辖区资源基础数据,做好保护名录对象的巡查保护。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李明哲:明确了就是政府的职责,强调规划的引领跟保障。我们要求要编制,闽南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我们要求要对重点区域,实施这种整体性保护,比如说我们一些村镇的建设,涉及到我们闽南文化保护专项规划里面所确定这些内容的。你这个建设规划,要服从于保护规划。
此外,《办法》还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使闽南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和日常生活。鼓励在相关规划和设施建设中体现闽南文化特色,将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设施等的设计、装饰或者命名,进一步在城市中营造闽南文化氛围。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李明哲:我们要用硬核的这种法治力量,来保护文化的这种环境,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有效的制度保护体系,让闽南传统文化能够活起来,传下去,让闽南文化,融入我们的城市,融入我们日常这种生活。
新闻观察:赋能“传统文化” 让闽南文化更有活力
这个《办法》正式实施,对闽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在提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我们现代文化的自信,更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自信,因为在传统文化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告诉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毫不夸张的说是我们国家、民族、城市的根。
厦门一直很重视闽南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过客观的说,由于缺乏法律这样的顶层设计,致使会出现多个部门分割主管、各自为战的问题, 社会力量的参与得不到协调整合,导致保护的力量不能最大化。当然这不是厦门一个城市遇到的保护难题,而是全国许多城市共同存在问题,甚至一些地方重开发利用、轻规制保护,致使过度商业化开发,甚至歪曲、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少文化遗产保护区和保护产品商业化现象泛滥,保护最后不仅没保护起来,还成了过度消费。
这次实行的《办法》其实像是一个《保护指南》,提出和罗列了闽南文化保护的具体做法,比如保护闽南语,就提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动闽南话学习、推广和应用,如本市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推行普通话、闽南话双语播报。此外,《办法》还规定,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研究课程等。通过这个闽南语保护就可以看到,从法律层面要求教育系统、公交系统、商业系统等众多部门要参与和支持,这对闽南语推广和传承将有巨大推动力。
对于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保护发展,有什么意见和看法。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核心,首先我们要特别重视闽南语的传承和推广,因为如果一旦有一天闽南语都没人说了,没人懂了,说再多传统文化保护保护的都只是保护皮毛。闽南语保护除了要进入校园,成为公交、地铁等提示语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重视闽南语的文化衍生产品的创造和推广。比如闽南语歌曲。像上世界8、90年代,粤语就通过一系列的粤语歌曲被很多非粤语地区的人熟知和学习。而且现在的传播平台和过去不一样,因为有了网络的出现,现在这些文化衍生产品的速度大大超过从前,即便是一首网络爆款的闽南语歌曲的出现,就能带动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去了解闽南语,这种了解不管是主动的想学习,还是被动的只是好奇歌词,对闽南语推广和传承都是极大的推广。
另外说传承和保护,根本就是要让下一代对他们更了解,要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和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必须也要有所创新,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比如刚才说的和互联网握手,拍短视频、开通一些直播课程等等,甚至可以主动邀请年轻人,主动给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提供一些他们的看法和意见,毕竟只有年轻人成为这些闽南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传播者,才能让我们的闽南文化更有生机和动力,也能更适应当下的时代。
我们可能常常听到一句话说,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活化石,但是我觉得我们要想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就不能让他们仅仅停留在活化石的层面,更需要成为生活用品,是必需品也好还是调剂品也好,必须走进百姓生活里才能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