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势力踩红线搞“法理台独” 《反分裂国家法》应时而生

两岸新新闻 2020-05-29 22:47:14

2020-05-29 22:47:14

  2005年3月14日,《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它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开始走向法制化,对遏制“台独”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年我们为何会制订这部法律?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历史。

  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岛内“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加剧,陈水扁甚至叫嚣所谓“台独”时间表,声称要在2006年完成所谓“制宪”、2008年施行所谓“新宪法”。“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活动,严重挑衅“一个中国”原则底线,将两岸关系推到危险的边缘。

  2004年12月1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委员长会议,决定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议程草案,随后,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的163位常委,全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草案)》议案。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法律化。

  时任国台办副主任 王在希(2005年3月15日):这部法律它有利于制止“台独”分裂的活动,也有利于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及时地遏制住,“台独”分裂势力的发展势头,“台独”分裂势力就会不断地冲撞我们的底线。

  台湾中华教授协会副会长 冯沪祥(2005年3月20日):对于反分裂,我们认为是正确的,是堂堂正正的。

  《反分裂国家法》共10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范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和方针,鼓励两岸交流合作,明确发展两岸关系的具体措施,规定了两岸协商和谈判的具体事项。该法律首次明确提出,在三种情况下,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学者指出,《反分裂国家法》既是一部对台湾民众饱含和平善意与宪制包容性的法律,同时又是一把震慑“台独”分裂势力的“悬空之剑”。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文生:对两岸关系的规划,进行法律化的一种形式,在两岸关系上,底线思维的一个表现。

  《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大陆方面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也表明了全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文生:经过15年的发展,两岸关系形势,确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两岸的实力对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同时中美关系,中美冲突又在加剧。

  张文生忧心,在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操弄下,在某些外部势力的干涉介入下,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他建议,在新的时期,应该对《反分裂国家法》进行修订补充。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张文生:把这个红线划得更清楚一些,也包括是不是针对外部势力的介入,订立相关的条文。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