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海路为福建带货上千年,如今正续写福建“朋友圈”的传奇【三剑客看两会】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启航,开创了一条友谊、和平、繁荣发展的贸易道路,同时也是一条东西方文化与经济互相交流的对话通道,“福建”声音开始传向世界更远的地方。
【古代泉州港复原图】
2019年,福建省“丝路海运”突破1800个航次,国际友城达109对,福建的世界“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
【福清江阴港停泊的远洋邮轮】
进入新世纪
福建在更高水平的
开放战略指引下
逐步实现
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的协同发展
也进入了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福建德化是白瓷的故乡,马可波罗曾把这里的瓷器带到了世界。传到法国后,浪漫的法国人把德化的白瓷称作:“中国白”。从此开始,老外在五彩缤纷的颜色中唯独把白色赋以“中国”之名。 【德化白瓷】 白瓷在古代就备受西方国家人们的喜爱,但他们却无论怎样都无法烧制出像德化白瓷这样精美的瓷器,于是老外只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带货”,德化白瓷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输出品!比如1998年在东南亚出水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中,就发现了3000多件白瓷。 【黑石号古沉船中的瓷器】 福建泉州古称“刺桐”,西方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当年他回欧洲,就是从泉州港出发的,他也描述了当时泉州港在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繁荣与辉煌:“运到这里的胡椒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有一艘运载胡椒的船到亚历山大港,就有一百艘船运刺桐港”。 【画作《刺桐古港》】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福建的造船技术也享誉中外。早在宋代,便有“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说法,福船跨越重洋,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从福州港、泉州港送到远洋,然后载回舶来品。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明清册封琉球的“册封舟”就属福船。 【福船复原图】 今年3月31日17时30分,世界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内拉”号顺利靠泊厦门港嵩屿集装箱码头,这是厦门港半个月内迎接的第三艘新一代超级巨轮。三靠厦门港的20万吨级集装箱船,带来了共计1万余标准箱的吞吐量,满载着的衣服鞋帽、数码产品、海鲜食品、机电产品等,被悉数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世界最大集装箱船“地中海内拉”号停泊在厦门港】 今年一季度,厦门港共开行了“丝路海运”航线470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3.75万标箱,较去年同期增长4.87%,“丝路海运”运行情况已回升至疫情前的整体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是连江黄岐镇人,成长于渔民家庭。小时候,爷爷经常带着他出海捕鱼,摇着小舢板,在风浪间穿行,使他对渔业有着深深的情结。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福州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向海进军"的号角,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经贸交流的领航者。
兰平勇趁着东风,和几个老乡合伙买了2艘船,成立宏东渔业公司。为了寻找新的渔场,兰平勇几乎走遍了全球各大洋。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湾位于西北非海岸,不远处就是撒哈拉沙漠,当时连条沥青道路都没有。
2010年,兰平勇来到了这里,眼前的景象,让他产生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决定在这片荒芜的海岸打造一个大型远洋渔业基地。克服重重困难,他一步步建起了码头、冷库、加工厂,终于建成目前中国在境外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
现在,宏东毛里塔尼亚基地年捕捞加工能力达十万吨以上,拥有170多艘远洋渔船,每周有25个货柜、总量超过2500吨的鱼货,从毛塔发往中国、欧美、日韩等地。宏东毛塔基地成为当地重要支柱企业,也成为中国远洋捕捞在非洲的一面旗帜。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记者采访兰平勇】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兰平勇以自身企业发展为例,分享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心得:“企业发展一定要紧跟国家战略,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成为中外经贸交流的桥梁纽带。”
千年前,
一艘艘帆船从福建起航,
开创历史
如今,乘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
福建正在“合作共赢”的潮流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