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一年间(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厦门倾心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年来,厦门出台“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45条措施”,落深、落细、落实“31条惠台措施”、“66条实施意见”、惠台“26条措施”等国家及省市惠台举措,让台胞在厦发展道路更宽、信心更足、融入感更强。
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 台企高质量复产“信心足”
在台资企业厦门正旸物流公司仓库里,工人们正忙着配货装货,随着疫情态势向好,这家企业不仅同城配送订单量有所提高,还凭借在冷链物流上的技术优势,实现业绩的逆势增长。在企业负责人、台商宋可琪看来,能够实现高质量复产,离不开两岸行业标准的互联互通。早年企业进入厦门市场时,冷冻、冷藏、常温三种产品需要不同车辆运输,而如今,通过技术引进、建立两岸相关标准衔接,可以把三部车并在一部走,大大提升了物流企业的运输效益。
厦门正旸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 宋可琪:我们是在2013年的时候开始引进台湾的冷链物流技术,把这一块带进厦门市场,跟标化院(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这边,我们就联手制订地方性认定标准,这项技术帮助我们在厦门运送冷链食品时,把温度跟品质控制得非常好。我觉得两岸标准的对接,站在企业来讲是越多越好。
去年11月,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也就是“惠台26条”,其中就规定,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宋可琪就作为行业专家参与到“厦门市食品冷链物流系列标准”中,今年,这一标准更是有望提升为国家标准。
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李振良:19年的时候,温控技术要求,还有多温供配的管理要求,这两个标准在厦门的基础上被提升为福建省的标准,每年物流交接规范,就是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去年立项大概今年会发布。这些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当中,参与这些标准制修订的台胞台籍人士大概有35人次。
筑巢引凤再发力 台青“登鹭”创业“有冲劲”
不仅台企在厦门扎根发展信心足,台湾青年来厦门就业创业的氛围也愈发浓厚。在一品创客·海峡两岸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里,目前入驻的企业大约16是台企,不少优秀的台资项目从这里孵化成熟走向市场。前不久,基地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更是吸引越来越多台湾年轻创客,带着梦想和激情来到这里创业。
厦门海峡两岸(海沧)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负责人 黄振宇:2019年,我们整个基地企业的产值是在1.3个亿左右。获得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这个称号以后,吸引了一些台青更多地来现场这边咨询,他们也是想说,对他们在科技型的创业上面,是否会提供一些上下游资源的链接,相应的咨询会多一些。
去年以来,我市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在深化两岸经贸合作上,去年新批台资项目超千个,实际使用台资4.37亿美元;在深化厦台融合发展上,落实台胞台企同等待遇,3500多名台胞在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推进厦金能通先通上,厦金电力联网工程初步方案和厦金大桥初步方案已编制完成,厦金航线2019年运送旅客18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一万多名台胞参与第十一届海峡论坛,人数再创新高。
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林奕田:下一步我们要紧紧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的:努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构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努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特别是厦金发展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