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给力”赋能“非遗” 厦门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制定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厦门市同安区旅游市场异常火爆。老字号“招治薄饼”变身为“网红打卡地”,吸引四方食客络绎不绝,不少街坊打趣店主庄秋铭:“你家门槛都要被踏平喽!”
相距不远的另一间门店,郑天泗、庄亚新夫妇正在直播锡雕制作,敲打、剪裁、打磨、绘制……没多久,一副锡制扑克牌新鲜出炉,引起直播间网友一阵阵赞叹。
庄秋铭、郑天泗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省级“非遗”传承人。前者系薄饼制作技艺传承人,后者则是同安锡雕技艺传承人。
郑天泗、庄亚新夫妇正在制作锡雕。杨怡曼摄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也“火”起来?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之一,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文化保护专项法规的制定工作,历经四审之后,《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近日正式表决通过,将于6月1日起施行。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传统技艺是‘活’的,所以传播方式也要用最时兴的。”在非遗传承上巧用新媒体,以创新赋能,吴招治、庄秋铭母女俩深谙此道。为此,她们以“中华老字号吴招治”为名开通了抖音账号,人送外号“薄饼嫂”的吴招治,甚至还学会了直播“带货”,推介起薄饼技艺来有模有样,备受网友追捧,这项非遗也随之为更多人所熟知。
“非遗”传承人利用直播让传统技艺“火“起来。杨怡曼摄
和吴招治一样,郑天泗也在抖音和直播上找到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子。“非遗不缺内容,缺的是传播渠道。”带着这份初心,郑天泗每天在抖音上介绍锡雕文化、分享锡雕作品、演示制作技艺等,因作品新奇,收获许多网友点赞。短短一两个月时间,粉丝数迅速涨到数万,其中三成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郑天泗惊呼“后继有人”了。
《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的出台,更是让吴招治和郑天泗欣喜不已。经历过非遗保护“低潮期”的二人,深信有了好政策的助力,民间工艺可以实现“老树开出新花、新芽长成大树”。
细细研读一遍《办法》全文,82岁高龄的闽南语研究专家周长楫长吁一口气:“闽南话有盼头了!”原来,对于闽南话在厦门的消亡速度,周长楫先前多有忧心。
对“非遗”传承人而言,“传承”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杨怡曼 摄
将闽南方言保护纳入地方立法,是全方位强化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方”。譬如,《办法》提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动闽南话学习、推广和应用,如本市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推行普通话、闽南话双语播报。此外,《办法》还规定,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校本课程,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研究课程等。
“这对闽南文化保护是一个新起点。通过立法,引导政府完善投入机制,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经费、人才等多重支持。”厦门市人大代表林少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