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溪声:龙窑烧陶千变万化 传承发扬古窑文化

特区新闻广场 2020-05-05 21:58:00

2020-05-05 21:58:00

  清朝末期,同安的陶瓷曾经远销海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比如大家熟悉的“珠光瓷”。如今在同安区溪声社区的后溪和坑仔口这两个自然村里,依旧保留着不少陶器制作的历史印记,《厦门古村落寻宝记》我们就带您去领略一下同安的古窑文化。

  记者杨弘:今天我打算寻一寻这个(后溪)村的古窑文化,它的房子都是这样用陶罐陶器做的,太漂亮了。我再去看一看它下面有没有什么惊喜?我看见那边有一家工作室我打算去看一看。我看这边有人正在挑这个茶杯,我也学一学这个怎么挑。这个要怎么挑?

  制陶艺人 王鑫亮:这个柴烧,因为它挑的时候,它色泽不一样。柴烧的就不可控制,每次颜色都不一样。

  陶艺工作室创始人王鑫亮介绍说,自己曾经在江西景德镇学习陶艺制作,学成后到全国各处制陶场地考察,2014年最终将自己的制陶事业安置在了后溪村的这个陶器厂里,看中的就是这里保持的传统龙窑手工制陶技艺。

  制陶艺人 王鑫亮:这边就是厦门唯一一个还有在烧的龙窑,都是纯手工做的,这边师父也还有在纯手工做。

  王鑫亮介绍说,这个陶器厂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目前全省唯一一条还在生产制作陶器的龙窑,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主要是靠一位姓汪的师傅坚持在手工制陶,才得以让窑火延续下来。所以想要了解后溪村的古窑文化就要去会一会这位汪师傅。

  记者VS后溪陶器厂制陶师傅 汪年辉:(哇,从一块土,把它做成一个器皿。) 拉坯,拉好晒干,晒干再去窑里烧制。(那个窑是现在厦门唯一的一个老窑了吗?)最传统的龙窑,整个窑底是斜平的。

  汪师傅介绍说,整个陶器厂的核心就是位于厂房后侧的这座老龙窑,龙窑依山而建,就像一条长龙盘卧在山坡上。龙窑有五十米长,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部位就是窑床,它是让陶土涅盘重生为陶器的关键所在。

  后溪陶器厂制陶师傅 汪年辉:(所以平时做的陶器就会拿到这里面来烧?)一直到下面窑头、窑尾,整个叠满。(就叠满满的然后烧?)这个窑口,留一点点,十厘米宽,两边的柴火就通过来。也就是说这孔我已经烧到一千两百多摄氏度了,这上面这孔,火尾(温度)达不到。你就是要这边烧好了,合起来,堵掉,再把上面这孔打开。整个窑要三天三夜烧完还要冷十天,等它冷却。

  汪师傅说,其实,在同安溪声还有一座历史更悠久的龙窑——坑仔口龙窑。距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我决定也要去见识一下。很幸运,在寻访的路上,热心的村民就帮我联系上了曾经在坑仔口龙窑制陶的师傅洪德强。

  坑仔口龙窑原制陶师傅 洪德强:根据我们同安县县志,在(清)嘉庆二十五年,也就是一八二零年建的,在明朝我们祖先就有建龙窑历史。本来龙窑建在我们坑仔口往西边,一直迁移迁到这个来。

  坑仔口龙窑是由五座龙窑组成的窑群,在清朝时以烧制陶罐、陶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除供应闽南一带外,还被远销到日本、美国等地。虽然这个龙窑群在2007年就已经停止运行,窑火辉煌不再,但因为其中有四座龙窑的窑身长度都超过70米,所以目前依然是我国现存长度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窑群。悠久的历史,如今还能从龙窑内部墙壁上测探一番。

  坑仔口龙窑文化开发项目负责人 柯福晟:这个就是从多年烧制,挥发出来的那个釉。我们在烧之前,比如说陶制品它要上釉,它釉挥发出来的那些物质,你看满壁都是。

  坑仔口龙窑文化开发项目负责人柯福晟说,他们正在规划修复这个龙窑群,并把它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古陶习艺于一体的陶文化地标,更好地传播弘扬同安的古窑文化。

  坑仔口龙窑文化开发项目负责人 柯福晟:我们同安能保留传统的古龙窑是非常不容易的,把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瑰宝发扬光大,让下一辈的人知道这个窑是怎么烧的,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过来带我们参观。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