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十九):京剧一脉连两岸 李宝春创新京剧不丢传统

两岸新新闻 2019-10-27 22:26:45

2019-10-27 22:26:45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称为"国粹",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清末,京剧传入台湾,在台湾,它也被称为平剧,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听京剧成为不少台湾老兵排解乡愁的文化寄托。如今,以李宝春为代表的京剧名家,在台湾创作"新老戏",也就是在中华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创新作品,延续着京剧的香火,然而,在台当局"去中国化"的环境下,传承京剧,这一路并不容易,李宝春甚至用"挣扎"来形容,他说,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根脉舍不得丢,更不能丢,台湾是他的试验剧场,他要在这里把这门传统艺术坚持下去,创作出新的作品,再带回家给大陆戏迷们瞧瞧。

  2019年4月,台湾京剧名家李宝春又回北京演出了,李宝春是我国台湾地区京昆的代表人物。今年,恰逢原北京京剧团排演《赵氏孤儿》60周年,也是其父京剧名家李少春诞辰一百周年,李宝春这一次决定带着他改编的《赵氏孤儿》回家。

  年近七旬的李宝春风采依旧,在新老戏《赵氏孤儿》中融入了他对人性的观察,以全新的结局,书写了烈士忠义,赢得满堂彩。

  台湾京剧名家 李宝春:我的《赵氏孤儿》一定要到北京、上海去演。(为什么?)如果能够得到咱们大陆内外行的认可也好,那是非常重要的,坦白讲,这根还在大陆。

  李宝春是河北人,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李桂春、父亲李少春、母亲侯玉兰,都是大陆戏曲名家。李宝春九岁便跟着祖父练功,十岁进入北京戏剧学校,承袭父亲风格,专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打下扎实的文武技艺功底。此后,李宝春移居美国,在海外演出京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989年,李宝春受邀到台北演出京剧,与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因戏结缘,辜振甫希望能为台湾留下这位优秀的艺术家,有了辜家的经济支持,李宝春决定来台湾深耕京剧,并于1990年成立了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台北新剧团。2006年,李宝春创立了名闻两岸的京剧品牌--新老戏,集成传统精华,名段唱腔、功夫武打,美而不繁,同时融入新的包装形式。比如,他一人挑起导演、演员等多角,将京剧与昆曲等其它剧种混搭,今年剧团推出了《项羽和他的两个女人》,就是以传统经典老戏《霸王别姬》为核心进行创新,融入吸睛的标题和演绎形式,争取年轻市场的青睐。他说,既然要传承就要做到精准到位,虽有创意但不伤经典。

  台湾京剧名家 李宝春:我不磨灭传统精华,好好地继承,旧中有新,没有新大概很难推动年轻演员的兴致。

  李宝春的创新从来没有背离京剧传统,十几年来,他收获了多个奖项,获得业内肯定。2001年,台北新剧团凭借《孙安进京》获得上海第十三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李宝春则成为我国台湾地区首位获得"白玉兰奖"的艺术家。随着年龄渐长,李宝春最上心的就是对新剧团里年轻演员"传帮带",然而,在当前的岛内环境下,台北新剧团的生存面临着巨大困难,不仅缺乏资金政策支持,连参与台湾地区戏曲评奖,都很难有入围的机会,卖票比演戏更难,工作人员常常给戏迷们挨个打电话宣传演出,年轻演员们一年演上200多场,都无法承担剧团正常的开支。

  台北新剧团演员:其实也挺辛苦,但是为了坚持,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下去,让京剧传承下去。

  困难并没有吓跑这些年轻演员,更没有让李宝春退却,他更加坚定要留在台湾,保证新剧团后继有人。他每天到新剧团给年轻演员排戏,自费带着他们到大陆戏院学戏,去大陆巡演的时候,也一定要给孩子们安排角色。从1991年开始,新剧团年年与大陆京剧演员交流交往,这些年,新老戏已经得到了海峡两岸京剧演出市场的认可,巡演邀约不断,也为两岸京剧交流搭建了桥梁,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指标之一。

  台湾京剧名家 李宝春:第一个阶段,剧团来台北演出,社会的交流,一个阶段是近距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点上台北新剧团是做了最大的贡献。

  新剧团每周会在台北戏棚演出四场,今晚演的是《白蛇传》,演员中最小的只有19岁,大多已有十几年的学戏经历,日本、德国的游客纷至沓来,在宝岛台湾感受中华传统的魅力。

  德国戏迷:亚洲文化对我们而言很新奇,我们知道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台湾戏迷:我认为这个中国文化要继续传承下去,非常重要。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走过百年历史的京剧,沿着生生不息的根脉,跨越山海,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新媒体编辑:陈乃嘉)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