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二十):爱国爱乡 林语堂的两岸足迹

两岸新新闻 2019-10-29 22:27:29

2019-10-29 22:27:29

  曾经四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平和的坂仔镇,家乡的山水塑造了他的人生智慧与写作风格,也牵动了他一生的爱国爱乡之情。在中国遭逢不幸的年代里,林语堂以文化自信,向世界介绍中国,晚年,他选择定居台湾地区,借共同的闽南文化一解回不去大陆的乡愁。

  白墙蓝瓦的小院,看上去惬意自在,这是林语堂在1966年亲自选址设计的居所,定居在台北市阳明山半山腰,距离人群既不远也不近,对于作家而言,自然是观察生活的好所在,但实际上,林语堂选择这里,还有更深层的情怀。

  厦门卫视记者 苏畅:来到林语堂位于台北的故居,今天我的身份不只是一名驻台记者,同时也是林语堂先生的家乡人。林语堂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而会选址在这里居住,则是因为他想从这里寻找他人生最初十年的记忆。

  故居背靠阳明山,站在阳台可远眺观音山,两山之间的低洼处便是淡水河,台北市地形形如浅盘,也一如林语堂的家乡--漳州平和的坂仔镇。林语堂儿时居所位于花山溪畔,被十尖与石起两山环绕,“坂仔”的闽南话发音近似“盘子”,因地形而得名。林语堂放弃与女儿同住香港,选择定居台北,那串心灵密码就是乡愁。

  《近乡情悦:林语堂的台湾岁月》作者 洪俊彦:他小时候非常喜欢爬到坂仔的山上,眺望远方的风景,到最后他之所以选址在阳明山的半山腰,我觉得也是来自于他童年的这个兴趣。

  故居的椅背上都雕刻着一个“凤”字,见证了林语堂对妻子廖翠凤的款款深情。在当年,廖翠凤是厦门鼓浪屿富商廖家的二小姐,1919年,两人在鼓浪屿的廖家别墅举行婚礼,这座别墅至今留存。林语堂带着廖翠凤远赴美国求学,旅居海外时,出门讲英文,但关起门来都坚持用闽南话沟通。

  台湾作家 张晓风:鼓浪屿当时就是个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他在鼓浪屿的故居其实是廖家的故居,是他岳父家的故居,它应该被更高地看待。

  在无法回到大陆的年代,台湾大街小巷的闽南话,早餐的稀饭配豆腐乳,令林语堂近乡情更悦。

  《近乡情悦:林语堂的台湾岁月》 作者洪俊彦:他曾经在《来台后24快事》里面有提到,他说早上起来后听到隔壁邻居,一个妈妈用非常粗俗的闽南话脏话,在骂小孩子,他听到之后他不会觉得说好烦恼打扰我写作,他反而觉得非常快乐非常快活。

  复制版的故乡终究不是梦里的故乡,一有机会,林语堂依然会捕捉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近乡情悦:林语堂的台湾岁月》 作者洪俊彦:他在台湾期间曾经受邀去金门探访,他特别登上那边的一个山头,拿望远镜他看什么呢?就是看他的故乡。虽然说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他想通过望远镜,极力想要去搜寻故乡的模样。

  台北林语堂故居前执行长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林明昌:家乡是在你心灵当中的一个角落,对于林语堂来讲,那个心灵的角落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你可以说林语堂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但是也每天想要回家。

  厦门卫视记者 苏畅:这里就是让林语堂魂牵梦绕的家乡,位于漳州平和的坂仔。前面差不多200米的地方,就是我爷爷的家。儿时每每回乡探望爷爷,哥哥姐姐就会带我到这儿玩耍,那时候年幼的我隐隐约约知道,这里曾经居住着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但也怎么也没想到,今天会以这样颇具意义的方式,来回乡探望这位老乡,或者说,老邻居。

  100多年过去了,平和林语堂故居依然保存完好,阁楼里至今仍保留着林语堂当年所使用的家具与书箱。林语堂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他曾在《四十自叙》中写道:“十尖石起时入梦,为学养性全在兹。”家乡的风土人情不仅塑造了他的性格,更影响了他的文风。

  漳州市林语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黄荣才:林语堂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对家乡念念不忘,他直接写了家乡平和坂仔的文字,就有上万字之多。

  家乡人也为林语堂而自豪,在平和故居旁又建起了林语堂文学馆,每年定期举办林语堂文学奖评选以及讲座、摄影展、书画展等活动,同时培养小解说员,弘扬林语堂的爱国爱乡之情。

  漳州平和林语堂故居小讲解员 谢宣怡: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头”,有一句话说“头阔阔出外国”。

  漳州平和林语堂故居小讲解员 叶欣怡:林语堂在美国生活了30年,他一直想念自己的家乡,都没有加入美国籍。

  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他自评“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既想把西方文明带到中国,也想把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在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遭逢不幸的时代,林语堂闲适的文风曾抚慰人心灵,让许多人重拾文化自信,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拥有着灿烂文明且坚韧不拔的真实中国。

  台北林语堂故居前执行长台湾佛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林明昌:《吾国与吾民》是他一开始尝试,如何把中国的文化带到西方去,那么写完之后,果然西方人获得两个知识。一个是原来中国文明有那么多好的一面,第二个是原来中国需要帮助。

  台湾作家 张晓风:他是一生追寻高度的人,也能够把有高度的中国文化,向西洋人去解说,这件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在他之前在他之后,我们好像没有找到一个人,能够像他那么精辟地那么幽默地,那么轻松可是又那么深入地,把我们的文学文化都介绍给老外,这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如今,台北林语堂故居每周都会举办林语堂经典著作诵读学习会,让大家重温经典。工作人员还选取了林语堂翻译的《伊索寓言》走入校园,让学生体悟林语堂的生活哲学与家国情怀。

  台北市林语堂故居主任 蔡佳芳:林语堂先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如果只是放在书籍里面,没有让年轻点的孩子开始认识他,其实有可能就变成故纸堆。我们通过一些童话的东西,一些比较简单温馨的故事,让年轻点的孩子也认识林爷爷,他住在阳明山这边。

  如今林语堂长眠于台北阳明山故居,晚年未能回乡虽是遗憾,但随着两岸开放交流,如今许多家乡人来到台北都指定要参访故居。两岸的故居也因此交流热络、互通有无。林语堂的爱国爱乡情牵连两岸,也让林语堂人生最初与最后的十年接续起来,化作一个圆。

  (新媒体编辑:王舒)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