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福建最美的“逆行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在福建,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主动请缨、千里援驰,
他们仁心仁术、大爱无疆,
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他们就是福建省援鄂、援宜医疗队,
一群最美的“逆行者”!
见面会现场
4月15日,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场记者见面会举行,邀请援鄂、援宜医疗队的七位代表分享他们的战“疫”故事。
1
与宜昌人民守望相助
结下弥足珍贵的战“疫”情谊
“首批支援队抵宜当日,宜昌的疫情正处在最艰难的时刻。面对宜昌严峻的疫情形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宜昌战‘疫’实况,并紧急部署,确定以医疗力量较薄弱、救治任务最重的宜昌三院为重点包干医院,同时根据需要派驻小组支援,以及通过专家会诊、巡诊、远程会诊等方式实现了对宜昌市以及下辖的13县市区全覆盖。”4月15日,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场记者见面会上,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队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临时党委副书记、医疗队领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康德智分享了他和福建援宜支援队的战“疫”故事。
福建援宜支援队共有274人,先后分3批支援宜昌。康德智介绍,截至3月22日,宜昌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31名、收治率100%,治愈率近96%。同时实现了出院患者零回头、医务人员零感染、安全管理零事故、宜昌三院病人全清零的好战绩,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月11日出发时,康德智带着大家宣誓完,眼含热泪走在队伍前,却不敢回头看。康德智说,因为他是队长,要保持一种刚毅的形象,其次他想到身后众多战友跟他奔赴未知征程,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每个人都承诺为国出征、使命必达,所以坚定逆行,是我们一诺无悔的表现。”
“我们深知,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建人民看着我们,宜昌人民在盼着我们,宜昌患者在焦急地等着我们,轮不到我们有丝毫的犹豫,我们一刻也不能犹豫,只有拼了!”2月11日下午,医疗队抵达三峡机场,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就在停机坪上给他们介绍了宜昌的疫情。康德智回忆,当时支援队上了去往驻地酒店的车以后,一路上大家都默默不语,大家心里压力都很大,但恰恰是这种压力变为动力,增强了他们自己的信心。
2月13日,首批医护团队正式进入宜昌三院,康德智对队友们说:“战友们,阵地就在眼前,凶险的敌人就在面前,受苦受难的同胞就在里面,我们就要像战士一样去战斗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队员们齐声回答:“有”!大家迈着坚定的步伐进入了阵地。
福建援宜支援队创造了好经验,那就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对此,康德智介绍,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支援队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就编出了有特色的《新冠病毒肺炎诊疗“福宜”方案》《救治精要》等,为医护人员提供最直接的实战指导。“福宜”方案在宜昌全市推广,进一步推动了治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提高了治疗效率,所以在后半期患者康复的速度明显加快,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同时,支援队通过牵头组织病例讨论会、病例分析会、专家会诊、远程会诊、专家查访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推动诊疗的规范化和同质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把队伍带起来了。“再一个,我们从管理上提出了战斗力最大化的理念。这次战“疫”中我们把战斗力最大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提升,也锻炼了一批管理干部。”
“现在我们回来了,但是这套东西留在了宜昌,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必将发挥作用,我们也搭建了双方远程会诊、远程交流的平台,这种过命之交,是永远要延续下去的。这种感情是割舍不掉的。”康德智说。
在宜昌的42天,支援队与宜昌人民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同心抗击疫情。凯旋之日,宜昌人民几十里夹道相送,康德智看到的时候为之震撼,那一刻他也不敢回头看,他深深感受到了宜昌人民的淳朴与真挚,感受到了党心系民心的强大和磅礴的力量。
“如果要问我参加此次战役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中国伟大,中华民族伟大,白衣战士是党和人民靠得住的铁军!”康德智说,这一段经历,将成为他们全体队员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次经历也必将激励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他们的事业。
2
“零死亡”“零感染”“零事故”
带着队伍完完整整回家
“我们要带着队伍完完整整回到家,我们的队伍真正做到了零感染。”4月15日,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场记者见面会上,福建省第9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捷讲述了他和他的队员们的援鄂故事。
陈捷介绍,他带领的第9批医疗队分别来自6个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漳州市中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宁德市中医院)、共106名医务人员。
“闽山汉水,与子同袍;山海迥异,日月同天。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勇者逆行,携手共战。”这是陈捷在还未接到出征任务时写的一首诗,本来想送给可能要出征的队员,后来却成了他送别自己和自己队员的诗。
出发那天,90多岁的老父亲抱着陈捷痛哭。“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必须出征。” 陈捷说,和家人离别,是为了能够让武汉人民得到团聚。
陈捷和队员们负责的是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医院有开放床位845张,他们负责其中5个舱位,共233张床位,并与中日友好医院一同负责方舱医院唯一的重症舱。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用了有很多福建元素,比如说除了按照国家各个版本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外,我们通过福建中医药大学组成的中医专家团,进行三方联线,四诊合参,精准施治,并为患者设计了‘健肺养心操’,充分发挥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团队和福建省人民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让患者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陈捷介绍。
在武汉期间,队员和广大患者结成了深厚的情谊。临别前,患者们纷纷要求看看“恩人”们的真容,记住大家可爱的脸庞。为此,陈捷和全体队员录制了一个脱口罩的视频,给患者留念。现在还有不少患者和医疗队员仍然保持联络,互道家常。
“我们福建队是最早进舱,是最迟休舱的队伍。我们队伍大部分是‘80后’‘90后’,还有一个‘00后’,他曾经说了一句话很令人感动,他说‘我们没有生而勇敢,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勇敢’。队员们把我当成了家长,到了结束的时候,他们年轻人都叫我院长爸爸或者陈爸爸,我叫他们‘孩子们’,我们真的是结下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我们都是为武汉拼过命的人。” 陈捷动情地说,相信经此一役,有如此宝贵的实战经验,今后队员们一定能担负医疗重任。
福建省第9批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47人,其中治愈出院210人,转院37人,实现了住院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出仓病人“零返回”、安全管理“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在战“疫”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我们医务人员的努力工作体现了福建的精神,福建的力量,福建的智慧。” 陈捷说。
3
不惧危险、任劳任怨
为宜昌战“疫”贡献了最专业的力量
4月15日,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场记者见面会上,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队医疗队首席专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公平分享了他的战“疫”故事。
2月11日傍晚,福建援宜支援队抵达宜昌,医疗队任命陈公平为临床医疗救治组组长,负责新冠肺炎病区的救治工作。由于第一批医疗队是来自不同医院、不同专业的医生,于是陈公平根据不同队员的专业,把队员分为了临床救治、中医、康复、心理、临床药学及会诊专家组。分组以后接着进行人员的培训、做防护流程的培训。“任务很紧,两天以后就要进入病房进行交接工作,所以早期的防护培训很重要。”陈公平说。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到了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工作对接,我们的任务是接手风险大、救治难度高的重症及危重症病房。”陈公平表示,当时他感觉心理压力很大。
交接工作有三天的过渡期,为了让每位队员尽快适应病房的工作和防护流程,并熟悉每个病人的病情,陈公平把大家每天分为5个班次进入隔离病房。在清洁区,陈公平不断向队员们介绍防护要点,指导他们认真穿戴,并给他们鼓劲,尽量消除他们的紧张、害怕、恐惧等情绪。
“穿着防护服很憋气,会头晕、恶心,有的甚至想吐,我们很多队员都在坚持。早期的适应过后,一般很快就会适应,但也有的人反应比较严重。“陈公平回忆,记得交接的第二天,一位队员身体不太舒服,可是他又不愿错过熟悉情况的关键时刻,在隔离病房,他有点想吐又拼命忍住。“我说你是不是很难受,难受的话就先出去,因为在里面万一你晕倒了风险很大,会被传染,所以根据你的情况,如果实在不行要出去。但是他说‘没关系,我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好转以后就坚持工作’。” 那天,这位队员忍住不适坚持在病房里工作到接班人员交接后才肯出病房。
经过3天的适应、磨合,进入隔离病区工作以后,陈公平和队员们很快适应了病房的工作,3天以后就接管了重症病区。
陈公平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50多岁的女危重病人,她的爱人也是患者,爱人是轻症,她是危重症,曾经气管插管症状好转后拔管,病情一度稳定,但后来病情又加重,需要再次进行气管插管,但病人家属拒绝插管。如果仍然按常规的治疗方案,这个病人情况会很危险,所以只能另想办法。医疗队通过与福建省内的远程专家组会诊,根据病人的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由于病房是临时改建的,很多仪器设备不够,病人痰比较多,不容易咳出来,医生和护士就用人工拍背的方式,一天两到三次,每天半个小时,由于穿着防护服、护目镜、手套,让操作变得很辛苦。考虑到病人的病情很重,随时有死亡的风险,病人也很恐惧,医疗队便让病人的爱人在旁边给她做心理辅导,让病人配合治疗,同时,营养师每天进行营养评估,特别是康复医师进行干预,帮助病人建立了信心。
“在宜昌抗击疫情救治病人过程中,我们医疗队员不惧危险、任劳任怨、团结协作,保持着细心、耐心、责任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展现了福建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宜昌战‘疫’贡献了我们最专业的力量。”陈公平说。
4
患者信任理解性命相托
医护人员尽心竭力以命相搏
“我永远铭记58天里,武汉的患者与我们医护人员携手并肩、相互温暖、共克病魔的每一个瞬间。”4月15日,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场记者见面会上,福建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黄峥慧讲述了他的援鄂故事。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早晨7点,黄峥慧接到科主任电话通知,福建省要组建医疗队援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是我5年求学的地方,那儿有我的亲友、老师和同学,作为一名呼吸专科的医生,援鄂战“疫”既是职责所在、使命担当,也是我回报武汉人民、回报母校,携手同窗,共克时艰的情怀所至。”因此,黄峥慧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
1月27日早晨7点,福建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飞抵武汉。黄峥慧回忆,一踏上武汉的土地,肃然的气氛扑面而来,偌大的机场空空荡荡,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整个机场只有队员们在安静地行走。接驳队员们去住地的是一辆征用的公交车,很明显刚刚用消毒水四处喷洒过,而窗户大开着任由冷风灌入。
在去驻地的路上,路面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偶尔有一辆挂着通行证的汽车从旁驶过,车厢内很安静,队员们都在感受,都在思考。“一定要让疫情快快过去,让受到重创的武汉重新回到我记忆中有着人间烟火味的武汉!”见到这样的情景,黄峥慧这样想着。
按照国家卫健委的部署,黄峥慧和队员们转战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接手了医院的两个病区,很快90张床位就全部收满了患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数量逐日攀升,医患双方都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这种形势下,对医疗队按照“科学防护、科学救治”的要求开展救治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医疗队要尽快治好患者,加快床位周转,又要最大限度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这需要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
有一次早晨查房,一位入院两天的老婆婆很紧张,问了黄峥慧很多问题,他正耐心解答时,隔壁床位的患者走了过来,对老婆婆说:“婆婆啊,人家医生是从福建大老远过来给你看病的,很辛苦,你的情况医生都晓得,会给你治好的,你少说几句,让医生休息休息。”简单的话语让黄峥慧心头一热,这份理解和信任给予了医者极大的信心和鼓励。一个多星期后,这位爱问问题的老婆婆痊愈出院了,一个劲的感谢,回到家还让她的孩子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2月9日,按照中央的部署,武汉市采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策略,要对所有的患者尽收尽治,当日医疗队就接到医院的通知,要求收治30个病人。但原来的病房已是比较拥挤的三人间,由于武汉的冬夜太冷了,没有暖气,走廊实在无法住人,医疗队还是决定在病房内加床。可是,患者是否能够克服呢?
医疗队决定挨个耐心地给患者做工作,出乎意料的是,每一个患者都非常理解、非常配合,患者们一致同意把床位加在房间内,还协助护士整理病房。“医患双方能够如此携手相扶,何愁病魔不破呢?”黄峥慧心想。
此后,战“疫”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逐日下降。3月20日,医疗队完成救治任务,顺利将病房交接给了浙江医疗队。
临别之际,有一幕让黄峥慧和队友们备受感动。那天,医疗队的一名男护士跟一位阿姨患者告别,安慰她说要好好配合治疗,病情很快就会好的。这位阿姨依依不舍地抱住他,哭着说:“你怎么走得这么急,这么急,以后我一定要到你们那儿去看你。”
“这个场景让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在这场疫情中,医患双方都结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黄峥慧说。
截至3月20日,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共收治患者246人,治愈出院165人,患者0病亡,医护0感染。
5
支援宜昌是我“老兵”生涯里
永远难忘的记忆
“我从事护理工作已有36年,经历过抗洪救灾、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等,也担任过‘非典病房’、特殊感染病房的护士长和院感科主任。所以我应该说是医疗战线上一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老兵’了。”4月15日,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场记者见面会上,福建省对口支援宜昌防治新冠肺炎支援队医疗队护理管理组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林蓉金分享了她的战“疫”故事。
林蓉金说:“当国家下达‘一省包一市’、福建对口支援宜昌的任务后,我们便迅速组建护理队伍,火线支援宜昌。”到宜昌以后,医疗队的任务是接管宜昌三院同时覆盖全市,并第一时间接管了ICU重症病房。
ICU有66张病床,住着44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其中有17位病人上了呼吸机,病人病情重,抢救病人多。林蓉金说,假如按国家ICU床护比1:2.5-3的标准大约需要165-198人来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但是医疗队第一批护理组只有93位护士,且重症专科护士不到20人。医疗队接管的病房是严格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病房只有病人、护士和医生,护士忙完繁重的护理与治疗工作之后,还要负责照顾病人的吃喝拉撒洗睡,同时还要完成病区和卫生间的清洁消杀环境,以及病人痰、引流液、分泌物与容器清理等工作,当时护理组队员们的工作量远远超过日常工作负荷,但队员们还是扛住了压力,履职尽责,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病人的一线护理,在确保防护的同时,配合医生圆满完成了“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率”的任务。
援宜护理队伍共计142人,除了ICU病房,也接管了82张病床的普通病区。工作任务重、压力很大。面对疫情严峻的形势,护理队伍采用了多学科合作入手,推行小组负责制,科学合理配置人力,最大限度发挥专科护士的特色和优势。护理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新冠肺炎病人的病情变化非常快,基于这个原因,护理组将队员们预见性护理理念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认真做到早评估,早发现,早干预,控制风险,保病人安全;同时开展了多学科联合护理查房,尤其是推广了中医特色护理和康复护理,还给病人制订营养干预措施,从而提升护理的内涵,实现精准施护。
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当中,让林蓉金印象深刻的是,因为病房的特殊,她想把温情和亲情带到病房里去。队员们在病房开展了创建美丽病房的活动,希望把点点滴滴的温馨护理带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给病人带去福建习俗,从拗九节送甜粥表达尊重孝敬之心,到二月二“剃喜头”传递去除病魔播种希望期许吉祥如意,让患者心情更加愉悦;用折千纸鹤、画一碗太平面、“送福袋”、“挂许愿墙”的形式为病人祈祷健康平安;队员们还在病房里开展“生日宴”“零食加油站”“爱心补给站”的形式,把隔离的亲情补位。通过这段时间的战“疫”,医疗队与患者、家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结下了深情厚谊!
林蓉金说,一个多月的战“疫”,医疗队先后护理了429人,出院转院了401人。要离开宜昌的时候,队员们来到长江边想与母亲河告别,才踏上岸堤边,远处的船工看到队员们穿的是“福建卫生”救援服,船工就扯着嗓子问:“你们是福建来的医生和护士吗?谢谢你们从那么远来救我们的命,辛苦你们了!”就在那一瞬间,队员们就红了眼眶。“从初到宜昌时的闭户关门到离开时宜昌人民的十里相送,队员们圆满完成了福建对口支援宜昌抗击新冠肺炎的护理任务。”林蓉金相信,这将是她“老兵”职业生涯里永远难忘的记忆。
6
45个日日夜夜
守好医护人员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45个日日夜夜,我们没有给病毒留下任何可乘之机,守好了方舱的这道门,真正守护了方舱的每一位工作人员。”4月15日,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第二场记者见面会上,福建第4批援鄂医疗队感控护士长、福建省立医院主管护师蔡菲莉介绍了她作为方舱医院“守门人”的故事。
蔡菲莉,这位来自福建省立医院的护士长,已经从事护理工作17年了,且其中有近10年是护理重症医学科的患者。2月3日傍晚6点,福建省立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福建)队接到了驰援武汉的指令,而在这之前,蔡菲莉就已经向医院递交了请战书。
援鄂期间,蔡菲莉主要参与武昌方舱医院及汉阳方舱医院的院感流程建立、护理质控等工作。
方舱医院收治的虽都是轻症患者,但患者数量多。蔡菲莉转战的第二家方舱医院——汉阳方舱医院,设有床位930张,运行期间共陆续收治患者1千多人。蔡菲莉所在的院感8人小组全面参与方舱医院的各项诊疗管理工作,日均感控督导出入舱工作人员600多人次,参与防护培训和驻地感控培训达上千人次,参与CT检查读片1100人次。
院感小组保障了方舱医院的安全运行,守护了来自四川、山东、湖北等医疗队的700余名医护同仁,以及数千人次进入方舱医院服务的志愿者、保洁、安保、公安干警等非医务专业的工作人员,切实做到了零感染。
“不仅仅是入舱要做好防范。出舱时,大家结束工作都很疲劳,容易放松警惕,而脱防护服也是病毒感染控制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守好这道防线,我们要坚守在缓冲间、第一脱衣间、第二脱衣间内,并及时进行操作指导。”蔡菲莉回忆,有一次,两位医生一起下班,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进出舱。在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后,即使医生们已经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但由于精神的紧张和体力的消耗,他们在“第一脱衣间”时有点不知该从哪里入手脱防护用具。蔡菲莉一下子就察觉到这一点,陪着他们按照规范一步步落实相关流程,直到最后他们更换上新的口罩离开。
“按住鼻夹,吹口气,如果眼镜起雾,就再调整一下。”“头发要捋好,一丝都不能露出来!”“防护服的拉链要拉到顶!”“鞋套还应该再穿一层”等等。同样的话,蔡菲莉重复了45个日日夜夜,作为方舱医院的“守门人”,她用自己的不厌其烦,守好了医护人员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7
共同营造一个
“流淌着爱、信心和希望的生命之舱”
4月15日,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